中美混血联泰大都会,如何在合资寿险

  引言:

  “中外混血”寿险企业,往往拥有超群的“身家背景”,中方股东不是国企,就是民营资本大鳄,外方股东则是国际保险巨头。但是,“出身高贵”并不意味着发展之路一帆风顺,合资寿险“凛冬将至”,看“中美混血”——联泰大都会,如何成为“寒冬”下的幸存者。

  一、此“大都会”非彼“大都会”

  1.股东背景

  这里的“大都会”,说的是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美联泰),是美国大都会集团与中方合作创办的合资寿险公司,双方各占股50%。

  中方股东为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它是上海市国资委下属的国有独资投资公司,拥有着可靠稳健的政治关系。公司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专注于高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产业的投资,有着纯正的“红色”血统。

  外方股东为美国大都会集团,为全球大型寿险公司之一,在美国、日本、拉美、亚洲、欧洲和中东等地区,近50个国家开展业务。成立于年的美国大都会集团,有近年的寿险经验,为全美第一大团体人寿保险供应商。

  2.牌照二合一

  作为全球最大,也是最后一块“保险蛋糕”,中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吸引了许多外国保险公司进入,并设立外资保险机构。

  美国大都会集团自然不想放过这一机遇,于是在中国市场,拿下两张寿险牌照——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简称“联泰大都会”),以及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简称“中美大都会”)。中美大都会是美国大都会集团与首都机场于年在华建立的合资公司,双方各持股50%;而联泰大都会,总部设于上海,成立于年底,是美国大都会集团和上海联和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在南方市场的联泰大都会,一直只偏重于南方业务的经营;中美大都会则负责在北方市场,开拓“疆土”。美国大都会集团手握两张保险牌照,布局横跨中国市场南北,在当时也算意气风发。

  年,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两个以上的保险公司受同一机构控制或者存在控制关系的,不得经营存在利益冲突或者竞争关系的同类保险业务”,这意味着,同一股东在寿险业,不得拥有“双牌照”。迫于政策壁垒,美国大都会集团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以适应中国的新环境。

  最终,在历经三年多的谈判等待之后,大都会在国内的双牌照经营格局,在保监会的一纸批文里,结束了它在寿险市场上的“尴尬”局面:中美大都会中方股东——首都机场有意退出,上海联和为其接盘,股权转让后,上海联和将获得中美大都会50%的股权。由此,中美大都会和联泰大都会,完成了从“同父异母”到“同父同母”身份的转变,也意味着,一直悬而未决的“大都会系”合资寿险公司,终于完成合并,结束了竞争。

  3.合并优势

  如今眼前的“大都会”,就是两家寿险公司合二为一的“结晶”。上海联和可不是所谓的“接盘侠”,作为上海市国资委下属的国有独资投资公司,它非常精明。年中美大都会人寿的保费收入20.56亿元,位居外资寿险公司第6位;而联泰大都会收入仅为9.07亿元,排在外资寿险公司第13位,两家公司整合后,或将依然占据外资寿险公司第6的位置,很明显,上海联和这是“以小吃了大”。

  这对上海联合和美国大都会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一心想做大保险业的上海联和,将中美大都会收于麾下,可使其分支机构的版图,迅速扩大;美国大都会则一直在盘算着,整合两家在华合资公司,以打破“同室操戈”的局面,而且,大都会不必再两次增资。除此之外,两家合资公司在分支机构的布局上,并不存在重叠交叉情况,这为双方的整合,省下了一笔不小的成本。

  于是,两只“老狐狸”一拍即合,做起了“不亏本的买卖”。

  二、改变战略成合资险企“幸存者”

  1.合资险企市场份额不高

  近年,拥有银行系背景的国内险企,借助银行股东的客户资源和渠道规模,得以迅速扩张。

  银行系保险公司,具有“先天”优势。银行系保险公司包括:工商银行旗下的工银安盛、农银人寿、交银康联、建信人寿、建信财险、中银三星人寿、中银保险、中邮人寿、中荷人寿等。这些保险公司的规模保费,至少有70%以上,来自银行股东方的支持。此外,也有中国平安控股平安银行、中国人寿控股广发银行等保险公司参股、控股银行的例子。可以看出,国内保险公司和银行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外来者很难分这块“蛋糕”。

  同时,银保合作存在一些“技巧”和“猫腻”,外方要适应这种模式,需要一些时间,例如,银保合作的“小账”。所谓“小账”,是指保险公司,为了推动业务发展,在代理合作协议规定的手续费之外,私下向银行网点、经办人员,送上现金、实物、旅游机票等。因此而受罚的保险公司,不能说少,即使是行业“巨头”,也常常在河边走。再加上以安邦、宝能为代表的,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做短期投资拿短期收益的保险公司,国内保险业实在是“鱼龙混杂”。

  相比国内膨胀发展的本土险企,合资寿险的经营状况,却不容乐观。27家外资寿险的市场占有率,不足7%,比起国内寿险超过90%的市场占有率,相去甚远。不论是在市场地位,还是业务规模累积方面,合资寿险公司都没有足够实力,改变国内市场已有格局。

  2.电销半壁江山

  为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中美联泰将业务重点放在了电销这一渠道上,这是成本最低的销售渠道。电话销售保险便于与投保人沟通,虽然不是面对面沟通,但也是点对点沟通,相比网销,具有一定优势。若一个员工每天打个电话,大约可获得约10%的意向客户,这10%里一般有成交的客户。很显然,这是投入最少,产出最高的一种运营模式。

  年,大都会人寿在中国市场,实现的总保费收入为36.89亿元,在中国合资/外资寿险公司中,总保费收入排名第二。其中,大都会上半年总保费的收入为.21万元,个险渠道保费收入是.15万元,占比10.95%;电话营销业务保费收入是.2万元,占比48.65%;团险渠道保费收入是.26万元,占比0.6%;银邮渠道保费收入是.6万元,占比39.68%。由此可见,在大都会人寿的业务结构中,电话销售渠道占比最多,可谓占据了整个业务的“半壁江山”。

  据最新数据显示,年1月~6月,国内寿险电销市场,实现首年年化规模保费累计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6%。其中,平安人寿、泰康人寿、大都会人寿、招商信诺和阳光人寿等5家公司,占据了市场77%的份额。

  3.多渠道产品辅助并行

  中美联泰主张“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在电销渠道占了“半壁江山”的背景下,还建立了“四大渠道+两大产品线”:顾问行销渠道、直销及数字营销渠道、银行保险渠道、团险渠道,以及健康险、网销保险两条产品线。

  市场变化难以预测,多种渠道、产品是抵御风险的绝佳武器。实际上,也正是这样正确的战略,中美联泰在一定程度上,也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年保监会开展“亮剑行动”,对乱象的电销保险市场进行整治,一大批渠道单一(多为电销渠道)的合资寿险被处罚,中美联泰凭着自己的副业,顽强地挺了过来。

  大都会人寿和“微医”、“好医生”等互联网平台,相继建立了合作关系,正式进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创新卓越和数字化参与,增强了大都会人寿在中国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大都会人寿多样化的发展战略,让它成为合资寿险“寒冬”下的幸存者。

  三、深陷保险“潜规则”

  国内保险市场混乱,到处都是“潜规则”,大都会人寿也逐渐适应了这种模式,开始和自己的投保人玩起了“太极”。

  第一招,让保单故意失效

  一份保单失效,意味着投保人一万多元的保费,都归保险公司所有,而保险公司只需退回几百元的现金。即使算上分给投保人的红利,保险公司也能净赚万元。这对保险公司来说,这似乎是比保险本身更划算的买卖。

  投保人表示在扣款失败的2年多内,没有接到1个电话通知,追问大都会,大都会表示自己已用平信、短信通知,保单失效和公司方面毫无关系。中美大都会究竟是否放任保单失效?答案毫无疑问,其背后的动力,无非是多得些利益。

  第二招,和银行信用卡中心合作,从银行信用卡中心获得客户数据

  由于保险销售的口碑实在太差,人们唯恐躲避不及,往往一接到保险公司的推销电话,就立马掐断。大都会人寿是以电话销售为主的,这样的情况对其非常不利。于是大都会人寿拉上银行信用卡中心,和其合作分成,打着银行的招牌卖保险,以便取得客户的信任。毕竟,目前银行在客户中的信誉,远远高于保险。

  曾有不少客户投诉,大都会人寿的“嗯”一声电话,这个“嗯”一声电话指的是,负责电话销售的人员,会千方百计引诱客户,只要客户在通话中,不经意地“嗯”了一声,就会被默认为同意购买保险产品。当客户发现上当投诉时,大都会人寿公司就拿出录音作为“挡箭牌”免责。

  第三招,霸王条款

  保险公司大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目前行业万的代理人队伍,新旧更换频率非常高,或是业务整合后,原有的保单条款就不作数。中美大都会与中美联泰合并后,私自变更合同条款,将原先提供的首都机场VIP服务,换成了电话医生服务,变更理由是股东变更。咋一看好像保险公司方面没有责任,实际上,合并的公司会进行业务交接,即使要变更原有合同条款,也需征得客户同意才行。

  无独有偶,中美联泰的一些退保政策也十分“霸王”。最夸张的是,若客户提前退保旗下某产品,只能得到所交保费本金的5%,算下来,公司方面直接获利95%,可谓稳赚不赔。

  凭借着这样的“太极招式”,大都会人寿在资本市场里,竟也站稳了自己的脚跟。或许,正是这样的“小聪明”,才让它在寒冬中得以生存。

  总结:

  保险公司敛财无可厚非,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大都会人寿还是走走“正道”比较好,Winteris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banyay.com/bxdz/11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