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对自己狠一些,莫若啬,重积德,

人们都不喜欢非常吝啬的人,认为太过小气,没有什么交往的必要。但大多数人其实一辈子都没弄明白,你可以对别人大方,可对自己一定要吝啬一点,因为不将潜力逼出来,怎会知道自己的强大。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五十九章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道德经》对自己狠一些,莫若啬,重积德,莫知其则可长生久视。现在就为大家带来此章的解析: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释义:治理百姓,侍奉上天,没有比吝惜更重要的了。正因为吝惜就早有准备,早有准备就能不断积累赋秉;不断积累赋秉,就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就没有人知道他的极限;谁都不知道他的极限,他才可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才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这是加深与稳固根基,以求长生久存的道理。

本章将治国还有养生的原则和方法,老子把吝啬当成修生养性的重要美德加以颂扬。而不是专指对财务的吝惜。吝啬就是在精神上注以积蓄,养护,厚藏根基和培植力量。只有靠积累雄厚的德,有了德也就接近了道,这就与圣人治国联系到一起了。

其实“啬”在这里既可以理解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原则,也可解释为节俭。因为老子是十分重视检德的,而这也是道家一贯的主张和作风。老子把“俭”当作三宝之一,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认为大到维持国家的统治,小到维持生命的长久,都离不开啬这条原则。所以说它是长生久视之道。

“啬”与:检“符合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若认为它是一种消极退守的哲学,则未免流于表面,未能看到其精神实质。著名学者张松如说:”啬“就是留有余地,留有余地才能早为之备,在事物即将发生之时,及时予以解决。广有积蓄自然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具有无穷的力量。

在老子的思想中,所谓不争,无欲和无为是所有生物均可采用的方式,而对于人类来说,要使这样的行为得到具体落实,则需要坚强牢固的心理支撑点。无为的支撑点就是无欲,所以老子在此所提到的消除,和减少欲望的基本原则就是”啬的运用。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吝啬的“啬”是爱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吝惜,节省,保养,收藏。“啬”就是早做准备,准备就是不断积德,不断积德就什么都可以战胜,乃至享有一个国家。拥有了治国法则,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老子把“啬”作为治国,治人,事天的准则,把啬的特质作为国家的根本,国家或个人从啬做起,逐渐扩大为“重积德,无不克,莫知其极“。为国家个个人逐步建立了牢固的基础。

其实细想一下,我们身边的有识之士大都善于以啬来严格要求自己。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不就是典型的例子吗?他在位23年,宫室,花园,犬马,服侍,用具,几乎没有任何的增加,他经常穿粗丝衣服,也不许后宫任何宠爱的妃子衣服长到拖到地面,宫中很少有织纹锦绣,修建霸陵也全部用的是瓦器,完全不用金银铜锡来修饰。

也许正是因为汉文帝崇尚节俭,不讲求物质享受,因而才能够在群臣还有百姓面前起到带头作用,以他为史开创了“文景之治”,终成千古明军。

”啬“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智慧,凡有识之士,必不把金钱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目标,更不会当守财奴。一个可以做到对自己吝啬的人,即使他还没能彻底消除欲望,也已经把欲望降低到相当的程度了,必定是个懂得收敛欲望的人。他们对帝位,名声,权利,金钱,财富或及女色并不狂热。因此为自己做人成功建立了牢固的基础,自然能够远离各种危害,获得自己该有的福报。

单选

读者朋友们,你们在生活中对自己吝啬吗?

吝啬还好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banyay.com/bxdz/11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