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三国,就像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到成家立业,再到经历艰难困苦,享受荣华富贵或者接受命运的摆布,最终尘埃落定,寿终正寝,虽然给人的感觉是漫长的史诗级的多年的历史演绎,但对于某一个个体生命,却只是从平凡到伟大的成长历程。
最具代表性的个体,我想非蜀汉政权的缔造者刘备莫属。
一个人或者一个集体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外部资源的加持,如果说曹操是占尽天时,孙权是得了地利,那么到了刘备这里,唯一能与之抗衡的筹码也就剩下了人和。
刘备其人,文不可安邦、武不可定国,虽说顶着个皇族后裔的帽子,但终究是没落的没有了任何身份,甚至一度以织席贩履来勉强讨生活,这样一个人,任谁也不敢将之与一国之君来相提并论,可见刘备身上有常人所不具备的特殊能力。
从两件事上足可见刘备的特殊之处,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番。
长坂坡怒摔阿斗。《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里,赵子龙连杀曹操五十余员大将,拼尽全力保护刘备唯一的骨血阿斗,险些命丧敌手,对于如此死士,刘备的表现堪称经典,他没有过多感激的言语,而是一把抓起阿斗摔到地上,说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后人对于刘备此举多有诟病,认为他这是在赤裸裸的收买人心,高超的演技无人能出其右,然而经历过人世上诸多的艰难困苦和悲欢离合后,再回头去看这件事,却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刘备也许真的是发自真心的,不为惋惜赵云,也不是绝情阿斗。
而是他真的厌倦了这样的生活,虽然前有徐庶,后有卧龙凤雏,兄弟手足如关张赵等这些能人异士的参佐,仍然改变不了颠沛流离担惊受怕的生活,面对背后那个实力庞大的曹氏集团,他从内心里认怂了,他觉得无论怎样努力,似乎都无法改变事败身死的归宿。
刘备的遭遇,不正是像极了当下生活在夹缝中的我们,理想与现实似乎是有不共戴天的仇恨,难以化解,只不过刘备真情流露的服输却真正让手下的文武和百姓死心塌地的追随,最终聚集了庞大的群众基础而成就霸业,而我们与命运的妥协却又换来了什么?仍然只是无尽的奔波忙碌和焦灼等待。
白门楼计杀吕布。第十九回中吕布的死颇具戏剧性,在三国里吕布的分裂型人格,开始成就了他,最终也害的自己身首异处,死得轻如鸿毛,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是论证一个问题,究竟是谁将吕布送上了断头台?
答案很直接,其实曹操本来还下不定决心除掉吕布,但刘备的一句话,让吕布必死无疑,吕布被捉后,向曹操请降,曹操问刘备怎么看,刘备答道:“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事乎?”,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瞬间变成杀人的利刃,这就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同样对于刘备此举,引来后人无数的谩骂,认为刘备心黑手辣,但是随着岁月的流转,当我们仍然蛰伏在社会的某一个偏僻黑暗的角落,就应该理解刘备,他太想成功了,但是吕布几次三番背信弃义,刘备刚一落脚徐州,吕布便夺城而去,虽然没有伤害刘备的家眷,但如此小人行径,常人如何忍受?
刘备不过是在为自己的进阶之路扫平障碍而已,吕布的存在绝对是刘备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而最强大的刽子手除了曹操还能有谁?这样的机会可不是说来就来的,在这场血腥残酷的角逐中,你若心慈手软,也许下一个被杀的人会是你自己,骂他“大耳贼”也好,“织席匹夫”也罢,要想活下来,这是他唯一的选择。
三国的历史虽已尘封千年,刘备历尽艰辛最终成就了霸业,但最终的结局却是败退孤城白帝,含恨而终,这又让多少人扼腕叹息,这也许就是一代枭雄的宿命,我们读历史,不光要熟读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通过表象来洞穿人心,刘备的功过是非留给了历史,我们的历史又有谁来解读?
¥正版三国演义套装全6册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著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全6册京东¥.8购买已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