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漏洞子观音阁,隐藏在长江边上的一段历

本文配图感谢傅琨女士提供

在泸州东岩的江边往杜甫石的方向走过去,有一个非常陡的坡,坡上面有一个观音庙,这个地方却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曾经是请的望水观音来镇江的。

川江流域靠水吃饭的年代,水有情又无情,滩险浪多的年代,船工们非常辛苦和危险,所以沿江一代修建的王爷庙都是镇江的作用,用观音的也有,但是不多,而这个地方,如今很多泸州人并不清楚了。今天让江阳沽酒客来给大家讲述一下,从住持智雪师那里听来的典故。

川江从蓝田金鸡渡口流过,水势与岸壁碰撞,卷起千层浪,直往漏洞子峡口而来。宋虞允文诗云:映水林峦影颠倒,济川舟揖抛峥嵘。东方万里欲乘兴,更待一篙春水生。

从漏洞子直下长江的溪水落下三千尺,将石岩穿越成桥,名曰天生桥。桥下有一溶洞,洞深不可测;而溪水流入洞中,而不见洞溢出,也不见水从什么地方流出来。

天长地久,这一奇观在城东边流传,人们叫这儿漏洞子。后来就从洞中传来钟鸣鼓响之声,再后来,民间就传出:“金钟鸣,玉鼓吹,白日千人拱手,夜晚万盏明灯”“谁人能识破,不称帝王也当臣。”

泸州人刘桢为了弄清民谣来历,只身进了漏洞子考究,听说在河中授仙人指点,求得治国安邦之策。他在元朝中了进士而不做元朝之官,而是投奔明玉珍,拜为宰相,成就大夏国一番伟业大夏国被朱元璋灭了之后,刘桢回到故里泸州,又重访漏洞子,还想进洞去拜问仙人。

然而,时年长江发洪水,水淹至漏洞子、天生桥,久久不能退去。刘桢每日在岩壁下打坐,静心以待。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而大江之水汹涌澎湃,浪涛惊天,过往船只一不小心卷入江底,毁船死人。

这一夜,观音托梦给刘桢,在漏洞子岩头塑一望水观音,江水必退,水势必缓,船家行舟必安,此乃慈航普渡众生之大德也。刘桢听信了,于是在岩壁上依岩半而凿一尊观水望音石像。

果然洪水退了,水势缓了,下水船只也平安了。域下大小河船帮堂口为纪念刘桢在此建一观江亭,亭中立一大油灯盏,夜间灯火不熄为舟船导航。也是泸州城下川江岩最早的航标站。

到了明朝万历十四年七月初一,长江又发大洪水,水淹漏洞子、天生桥,人们这才想起当年刘桢建观音阁以镇江之事。时有乡绅信士李存信倡修,在岩头重造望水观音一尊以为镇江之神。

望水观音为坐像,高两米,面目清秀,慈祥可爱,面对大江之水,而手数念珠,为百姓祈福消灾云云大竹探花江国霖于清成丰年间来泸游历于山水间,听说漏洞子上有望水观音以镇江而百姓求之必应,求之必灵,便从城中澄溪口渡江到沙湾,经东岩来到漏洞子,拜谒望水观音,凭吊大夏宰相刘桢出山的宝地,而欣然挥毫泼墨留下诗联:

漏洞子、天生桥,桥下有洞水入洞;

观世音、镇江王,岩上老殿涌出殿。

住持告诉他,江岸有杜甫石可观大江东去,别是一番情趣。江国霖登上杜甫石,遥想当年工部石上赏月,留下佳话,而今览胜不能没有文章,于是在杜前石临城厢面大书四字“郁青涵碧”为纪。

今寺门有联云:

“净土门前净口休言门外事;唯心殿上唯身且学殿中规。

“千手江边望州城;佛眼河畔看商都。”

在“望水观音”像左侧岩壁上,有建观音像的摩岩碑记:

“万历十四年七月初一吉旦,信士李存信监观音一尊永远镇江”共三行25个字,记录了当年重修望水观音像之事,为考查漏洞子观音阁始建时间提供了佐证。

可惜上次我们一行人去考证的时候,正值疫情期间,寺庙关闭,无法进入,留下一些小遗憾,这里据说曾经香火很好,虽然上去的坡陡峭,但是善男信女也络绎不绝。

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收集到更多的资料。关于上面的故事,我想传说成分居多,但是并不影响它本来的价值和民间信奉,这大约就是所谓信仰的力量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banyay.com/bxfz/115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