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中国金融三大马车,银行、证券、保险。银行掌管资金流动性,证券实现资金收益性,保险负责安全性,以安全为天命的保险公司,如果发生风险了,会怎样?
年新华保险、年中华联合保险和年安邦保险,这三家是有史以来曾被监管介入的保险公司,下面就来看看最近的安邦。
文章大纲(点击看大图)
(一)安邦崛起到巅峰
月号,中国银保监会,宣布依法结束安邦集团长达两年的接管。从安邦保险集团拆分出新这个公司叫做,截至今年1月,存续旧保单全部兑付完毕,安邦进入清算、注销程序。
安邦在整个保险行业都算得上是一家现象级公司,公司从创立到崛起,再到最后被接管,重获新生,安邦的历程一直都是在风口浪尖。
年创立,当时只是一家注册资本5亿的财险公司。
由监管规定,保险公司要收揽更多业务,必须先给公司注入足够的资本金。
年第一次引入中石化,5亿变成16.9亿,随后几年里,增资不断。
年6月,连续五次增资,达到了10亿,
安邦财险,随即开展公司重组,升级为安邦保险集团。
01-年两度巨额增资,一下子从10亿疯涨到亿元,成为当时全国注册资本最高的公司。
在资本的加持下,在第一代监管下,可以突破很多业务天花板,安邦通过银保渠道,疯狂销售万能险,由于产品设计激进,回报率较高,短时间就实现保费规模翻倍增长。
年,安邦的保费超过00亿元,一年之后,就超过亿,年再次翻倍,超过亿,年达到了历史巅峰,超过亿。
而当年平安人寿保费收入是3亿,新华人寿亿,只是它的五分之一,足以感受安邦当年牛气冲天的气势,
摄入巨额保费之后,转向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赚取利差,这是典型的投资公司的玩法,资本加持下,-年安邦集团先后拿下健康险牌照,也就是和谐健康,还有寿险牌照、资产管理和养老保险,四块金融牌拿到之后,年开始举牌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的股权。
新“国十条”发布当年,安邦保险如猛虎出笼,成为了我们很多熟知公司的背后股东,在巅峰时期,他成为了民生银行第一大股东,同时也成了远洋地产,金融街,同仁堂,金地集团,招商银行的第二大股东。同时,还屯积了大量一二线城市核心地块,非上市公司,安邦也有收购,比如成都农商行、天津信托等等这些资产。
同时,开启海外“买买买”模式,年10月,安邦就宣布19.5亿美元的代价,将纽约百年酒店华尔道夫收入囊中,而后陆续在比利时,荷兰,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收购了大量的银行、保险公司和地产,几乎每月上一次头条。
到了年,刚刚成立1年的安邦,总资产近万亿元的安邦,达到历史巅峰,以“有钱任性”风格成为公众和业界眼里的新一代金融“土豪”,成为当时全球瞩目的一个金融行业后起之秀。
物极必反,年危机开始隐隐出现。当年市场上的宝万之争”闹得沸沸扬扬,宝能系控制的前海人寿,同样也是通过大量销售万能险获取巨额险资,恶意收购万科股份,争夺公司的控制权,对万科极度不利,为阻止宝能系野蛮入侵,王石在资本市场上四处求救。
前海人寿最后没有拿下万科,但引起了社会各界巨大舆论,证监会刘士余主席,痛批保险公司是野蛮人,是妖精、害人精,严重破坏市场秩序。显然,他不仅仅指是宝能系的前海人寿,还有恒大人寿、生命人寿和安邦人寿也是被指责的对象。
同年,保监会正式实施第二代体系,这套偿付能力监管之下,安邦隐藏的风险也迅速暴露出来。
以上,我总结安邦可以快速发展,迅速壮大,主要是得益于当时监管环境宽松,主要表现在偿付能力体系制度不完善,加之年开始寿险费率的市场化改革,也是起到了很大促进的作用。
年4月,原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被双规,巨大的人事震动使得监管尺度收紧,也结合当时的金融大背景,两个月后,保监会认为安邦保险集团的经营存在巨大风险,立即派出工作组进驻安邦,经调查,发现安邦确实存在严重违规违法问题,董事长吴小晖也立即被停责。
年初,吴小晖因为涉嫌经济犯罪被提起公诉。(后判18年有期徒刑,罚没资产亿)为保持安邦集团正常经营,保监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外汇管理局等有关部门成立,开始全面接管安邦保险集团。
(二)安邦倒下的原因
从巅峰到衰落,仅仅过去年,安邦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第一、产品销售违规,当时确实获得保监会试点特批销售一定额度理财类的保险,有额度限制的,但实际操作中超额销售了数千亿,成了巨大的风险起源。
第二、财务造假、资金运作违规,比如账面有一座房子,价值块钱,通过运作算成了00块,显得公司资本充足,有条件收揽更多业务,还有不合规的资金运用,比如说股票类的资产,也是远远超过了监管规定的上限。
第三、虚假注资,安邦存在极度严重的虚假注资,安邦在年成立注册资本是5亿,十年间迅速涨到亿,其中的亿都是虚假的注资,把收过来的保费,通过运作转移到安邦体外,再通过吴小晖控制的公司与股东出资的方式,注回到公司,保费绕了个圈变成公司的注册资本,公司原始资本没变,但账面多了多亿资本金。
我们都知道银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留出足够多现金出来才能抵御风险,如果注册资本都是虚假的,那说明公司根本没有能力去抵御风险。
被接管之后,保监会立即让保险保障基金向安邦注资亿元,把过去虚增的资本给填平。原有的业务模式中有几个特别严重的短板必须重整。
第一、产品成本很高,利润率很低。万能险给的利率高,对客户来讲是好事,对保险公司而言,就不好了,对比一下像平安、友邦这些公司的产品。它们的盈利性就好很多,对于客户来讲是不划算的,但在保险公司层面来讲,安全阈值大一些。
第二、股票、基金这种权益类资产占比非常高,公司为了兑付较高利率给客户,要冒险投资博取高收益,安邦的股票资产比例远远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甚至突破银保监要求的30%上限,另外他们也投资了大量这种流动性不是很好的土地资产。
第三、短债长投,产品期限整体比较短,大部分不到五年,但安邦投资很多是长期投资,或者一些根本都不开工的地块,这种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差,一旦保费收入下降或其他风险发生,需要公司出钱去兑付保单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出现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为了系统性化解风险,接管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引入了一个专业的市场化经营团队,建立一套保险公司的经营体系,对风险有更好的把控,业务上,回归保险本源,逐步用一些低成本,偏保障类的产品取代高成本业务。再者,剥离和主营业务相关性不大,或功能重复的资产,就像当年AIG卖友邦一样,把一些优质资产卖掉,所以就有等系列卖出操作,部分资产变卖以后,直接的提高偿付能力。最后,新设,承接旧安邦的合规业务、优质资产、金融牌照、经营网点等,好的东西都拿过去了,资产负债也更清晰,加大对新投资者的吸引力,新投资者们对大家集团注资,提高公司偿付能力,「保险保障基金」也可以实现功成身退。
最后,接管组匹配了足够多的资产,保证不合规的旧保单兑付,截至到00年1月底,全部完成兑付,消费者利益丝毫不受影响。下一步,安邦公司就正式进入法定的破产清算程序,
(三)保险法说什么
这里需要重申一点的是《保险法》没有说保险公司不可以破产,只是不会轻易破产,更不会损害保险消费者利益。
《保险法》更倾向把极端风险扼杀在摇篮里,从保险公司的成立、运营、监管、处罚、接管这些程序上层层把控,始终确保消费者利益摆在核心位置,力保国民经济最后一道防线不出问题。
《保险法》10大安全机制(点击看大图)
以上10条措施,最后都没能让保险公司幸免于难,还是要申请破产,那也必须经过国务院和银保监会批准,原有的寿险保单和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确保消费者利益不受损。
最后总结一下,安邦走过16年,从默默无闻到成为行业巨头,忽然倒下,又重获新生,宛如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安邦的故事,并非是个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其他保险公司都在竞相模仿。
在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监管导向,诸多因素合力作用下,在特殊历史时期下造就了这个怪物。
(四)个人看法
没有历史的眼光,就不会有客观的总结。过往二三十年的中国保险业,市场不成熟、经营主体不成熟、消费者不成熟、监管者不成熟,“四不熟”之下,发生一些不如人意的事情也是情理之中,权当行业历史上一段小插曲,也是一股进化剂。
年以后,金融监管不断规范升级,大佬们都在寻求转型,前不久,平安集团马明哲在股东大会上也公开表明,并声称接下来平安产品设计要进行改革。
最初,我很反感保险,后来,我想给孩子买保险,逐步入坑后,了解越多越气愤,如今,愤青也成熟,理解了行业,也理解商业、更深刻的理解了人性。入坑一年多,我还是爱不上卖保险,但比以前更喜欢学习保险,研究保险,这让我想到一句经典诗词: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热爱保险,我是这种感觉!
监管已归位,市场已开放,我也发现很多保险”新人类“,”新力量“在蓄势以待,即将改写行业过去负面形象,不久的将来,“让保险姓保,让百姓信保”不再是口号。
风起云涌扬帆启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扬鞭,满腔热血不曾减,砥砺前行赤子心,与诸君共勉!
曾献生叩谢豪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