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一起来,就看到安邦的新闻。就是下面这个。
至于新闻中吴晓辉怎么怎么,安邦保险集团怎么怎么了。我一个老百姓倒是没有兴趣,有兴趣的是这条新闻下面的评论。这些评论,一条比一条吓人。对用“吓人”来形容。
以至于,我居然想一个一个来回复。本来想写的系列就后推吧。
下面开始回复那些惊人的新闻评论。
1.
上面这位网友,你买的理财险,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你无论通过什么渠道,例如:银行,保险公司代理人,独立代理人,经纪人,甚至网销渠道,都不会影响你的保单权益。一个保险集团人事变动,最多就是短期影响保险资金投资收益。例如,安邦在股票市场持股的股票可能会波动一点儿。但是对你理财险而言,及时投资没有收益,你也有保底收益,安邦理财险的保底是多少,我没有看过,但是不会低于银行活期。另外就是,保险公司资金虽然在股市横冲直闯,其实也是买的优质股票,更加不用说,股票这种风险性比较高的资产只是其投资配置中的一种罢了。稳定的国债等才是投资主力品种。
第二位网友,是一个愤世嫉俗,那个行业,那个公司都不会有绝对干净的。水至清则无鱼,大家都懂。当然,我们ZF现在对腐败是有老虎打老虎,有苍蝇拍苍蝇。
2.
这一组也很有意思。
第一位,安邦旗下的公司,都是独立的法人公司组织。安邦金融,应该是安邦在互联网金融布局的一个业务公司。它发不发这个奖励,举报投诉是对的。但是一定要找对门。安邦金融不是安邦保险,保险公司归保监会监管。互联网金融监管,应该是人民银行。我国金融行业监管有三会一行,找对了,投诉才有用。
第二位,应该是和我一样死保险从业人员。不过,保险权益和条款,一般老百姓很少有人去看,因为缺乏基本的保险条款以及合同解读能力。况且,大多数人看到那一本字头晕。加上夸大收益,虚假宣传,很多客户都是懵的。所以代理人的素质很重要。很多代理人善于挖客户心思,明明这个家庭只是有点儿小余,非要投其所好根据公司节奏卖理财,而不是用客观的角度静心和客户分析客户真正的需求。
第三位,找茬的,图口快。
3.
这位司令官应该是在银行渠道购买,有人解释就OK。
4.
先说这位“匪哥”,毕竟是问题是他提出的。银行柜员,在保险和基金都有的时候,一般推得保险,因为银行的基金收益率一般会低于保险公司理财险宣传的收益率。而老百姓们也很少有风险概念,根本不知道“投资有风险”,而多年一来对银行这种“最保险”的单位,无条件的信任,加剧了银行们的在百姓心中的认可度:银行的就是最稳当的。提问者的7%,放在那儿,都是算高的。只能说银行柜面人员确实“无耻”,毕竟我们保险从业人员,一般也是按照计划书上面的高档来说,而这个高档大多数公司都是6%。保险目前的常规收益在4%-5.5%之间,少数公司会到6左右,并且都可以在相应的保险公司网站查看当月的收益率。
往事随峰,这位爷也很有意思。保险单缴费5年10年,是会在签单时候就说明,估计自己当时被收益率所吸引而忽略了5年10年,毕竟10年的话,同保额,每年会少很多保费。
所以,大家在银行听到6%以上的收益,保险之类的字眼的时候,要淡定,不要激动。激动的话,让银行柜面的给你写个保证书,然后盖上银行大印。他们敢写那就OK,不敢写,就让他们说人话。
5.
说的是对的,后面那个倒亏,一般不会遇到,那是投连险,不过保险资金很少有亏得。至少我看到的购买投连险的基本还是赚的。
6.
第一位,那个“青山常在”很是激动,是因为买保险的初衷就是想通过保险短期赚钱盈利??保险赚钱,是一种长期稳定的规划,以后的文章我会专门介绍生活中的各种规划,保险规划仅仅是其中一种规划。短期通过保险赚钱的只能是保障性产品,也就是死,残这种高杠杆的赔付。
第二位,是一位我前在职公司的同事吧,不过我并不认识。他的回答是一种常见的回答,不过分红来源这个问题,倒不是他说盈利的70%。保险公司分70%这个,大都听说过这个说法。具体是怎么回事儿呢?数据来源于《分红保险精算规定》第16条“十六、保险公司为各分红保险账户确定每一年度的可分配盈余时应当遵循普遍接受的精算原理,并符合可支撑性、可持续性原则,其中分配给保单持有人的比例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70%。”
看到没有,“可分配盈余”和“盈利”不是一个概念。盈余要分给公司股东和买了有分红功能保险的保户。这个分配比例是保险公司精算师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来决算。并不是简单的赚了多少钱乘以百分之七十。
7.
话糙理不糙,大道理是这样。不过好听点儿的说法是这样的:保险公司是大家都知道,说明不是一个慈善机构,福利机构。而通用的“公司”定义中,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同时,商业保险和社保以及其它单位福利最大的不一样就是,每购买一份商业保险,都有一份对应的合同,同时,这个合同的通用条款还由国家保监会审批备案通过了,才能使用。也就是说,商业保险是一份合同。合同是一种契约,双方认同了这个契约,那么合同才会成立。不存在算计的问题。所谓的算计,往往都是投保人自己对保险有偏见性的购买,导致了在风险发生时候不能得到赔付。我个人在展业过程中遇到过最奇葩的案例,我来还原一下:
你们XX公司这个保险骗人的。
老师,怎么骗人了?
我生病了你们不报销,骗子。(此时很多人开始围观,看着我这个才入行的怎么解释,好看笑话。)
不会吧,具体怎么回事儿哟?对了,老师,你买的我们公司那个产品嘛?
反正就是直接说的不保。买的你们车险。买了保险你们不报销,你说你们是不是骗人的?(众人中有的点头)
上述案例是亲身经历。幸好我一直都知道,保险买什么赔什么。很多人就喜欢这种胡搅蛮缠。
8.
苛政猛于虎,一个愤世嫉俗的网络ID。.
这几年大陆的理财,保险都不靠谱,那么港险更加不靠谱。理财险,大陆理财险预期收益率鉴于保监会监管,不会过分夸大其收益率。你看看计划书,多数最高档才6%。而据我了解,港险最高档直接拉到9%以上,宣传假设直接讲9%,可能么?君不见前两年香港XX保险公司被打脸。
大陆保险,且不说寿险公司在现行的法律下面几乎不会倒闭。就说现在投保审核都没有港险严格。港险有的公司,甚至需要上报一般生病感冒门诊或住院。当然也不排除他们有的险种比较有优势。但是做为老百姓,大陆那么多保险公司,好好选选,满意的保险多的很。而且,前两年去香港投保的,这几年陆陆续续出现风险,也多多少少发生了多起港险公司不报销,不理赔,甚至有5/6年前感冒住院观察记录没有告知,导致不赔付的狗血剧情。
9.
第一位的问答。录像了就成了法律证据。银行只是渠道,你是和保险公司代理人签合同。那么银行确实是无责的。不存在推卸责任。除非录像中,有误导销售的证据,比如没有给你说明百分之几的收益不是稳定的,实际保底是多少。
第二位,前面讲过一次。那个行业都会有好的坏的从业人员。香港保险遇到了不赔付,难道香港保险代理人就没错?少点儿双重标准,就多一点儿智商。
第三位,只能说万科有毒。实际上是因为股市每次受伤的总是散户。而散户多余机构,那么散户东一口西一句,我们肯定听到的更多是散户的声音。所以证监会总是想给散户找一个宣泄的渠道,一不小心,用力过猛的险资撞到了枪口。
10.
第一位,典型的看到周边有保险受益者。我们从业人员,很多时候也愿意看到这种情况;但是,更多时候又不愿意,不是为了给保险公司省赔付金,而是因为案例往往以为着有人出事儿。是人就有怜悯心,保险从业人员亦如此,宁愿希望自己的客户骂自己上了保险得当,交了这么多年的钱,也不愿意客户说谢谢你们赔付真及时。
第二位,倒不是乐观看法,而是因为你对保险合同不放心。国内保险公司监管这块,还是很严格的。开一个分公司,营业部都需要上报审批了才能开业。
第一部分到此结束。年6月14日23:26:25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