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品读范文正公之志

导语:一篇《岳阳楼记》让人们认识了范仲淹,也记住了那句千年来荡气回肠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们在为范文正公的无私精神和不屈气节钦佩不已的同时,亦渴望了解其更多的生平事迹,以便进行更好的怀念和学习。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文正公治国安邦的大事迹,谨以其说过的另一句名言作为出发点来解读范仲淹的志向和抱负,以及品鉴这句名言的当代价值。此名言就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在古时,宰相与医生乃是天壤之别的两个阶层,尤其是在范仲淹所处的宋代,作为权力金字塔顶端的宰辅竟然愿意把自己与“士农工商”中“工”阶层之一的医者并列,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当然,这是站在大众化的外观角度来评价,若是从范文正公的立场来分析,良相与良医有着本质上的相通之处。良相可济世,良医能救人,皆是利国利民之事,皆在践行着儒家的“仁爱”精神。

01一济世一救民,一治国一医人

何为良相?尽心竭力安邦治国,兢兢业业为国为民者也;何为良医?勤勤恳恳治病救人,一丝不苟传承医道者是也。二者服务对象不同,处世内容亦大相径庭,然而,其共通性在于“救“与”治”。

1、良相长于济世与治国

身为位居中枢地位的宰相,必定要以治国安邦为核心使命,以保国安民为奋斗目标。若要成为良相,不仅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更要有治国理政的能力,否则,只能充当空想家。换句话说,良相需要德才兼备。

纵观华夏五千年,符合这两方面条件者不在少数,严格来讲,历朝历代都有相应的代表人物,区别仅在于人数多寡上。这些风流人物对于中华民族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亦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良相,乃是国家的“医生”,不仅要在国家和黎民有了疾病之时发挥救治作用,确保国与民安然无恙,亦需要在平时保持“治未病”的觉悟,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为苍生百姓鞠躬尽瘁。熟悉历史规律的朋友会明白一件事情,即君王可以平庸甚至无能,但位居百官之首的宰相及其辅助人员不可庸碌无为,否则,国家难安。

在很多时候,一位良相就可撑起国家半边天,可以确保国家平稳无虞。比如诸葛孔明护佑蜀汉,张居正力顶大明王朝。反之亦然,如杨国忠、蔡京童贯之流。

2、良医善于治病与救人

大夫,使命在于救治疾病,在于挽救生命,在于传承医道。面对疾病时,于医者而言,只有病人与健康人,没有其它评判标准。医生的价值在于为人们恢复健康,在于帮助人们延续更长的世间路。

在苍生眼中,良医有时有着良相的价值,比如良医为病人祛除疾病之时,为防范潜在健康风险而开具调养药方时。这与良相为国家安危与进步制定国策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02共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追求

范文正公之所以把良相与良医放在一起,既有其自身追求的考虑,亦是因为这两者有着共同的理论背景,以及价值观上的认同。良相是为了治国安民,良医是为救人祛病,皆体现为儒家文化中的“仁”之思想和价值观。

良相数千年来备受褒扬与怀念,乃是因为其对于国家和黎民苍生的贡献,亦是因为其无私之道德品质。良医受到人们的感恩与好评并得以名垂青史,是源自他们尽心竭力救治病人的功劳和“医者仁心”的高尚品格。

这两者都反映了“仁”之思想中的“己欲立而立人”。站在宰相与医生的角度来看,乃是把自己的才华与能力用于服务大局、服务百姓;从国家和苍生方面分析,则为播撒“仁爱”的思想和行为,是传播大爱的举动。

03良相与良医的当代价值

在今天,良相与良医不可同时担任,更确切的说,绝大多数人都会处在良医的社会生活状态之下。然而,即便是普通人,亦需要立志,需要有所作为和追求,如此,才不枉人世间走一回。

或许我们无法成为良相去治国安邦,然而我们可以如同良医般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去发挥自己作为国家和民族中一员的作用,为他人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价值。文正公亦是此想法,其认为自己若不能成为良相,做一名良医也同样能够服务苍生,同样无愧于天地。

保和学士聊典籍总结:良相与良医,两份职业,两份不同的工作内容。然而,在范仲淹心中,可并肩而立。良相治国,可发展国家和民族;良医治病,可延续生命和健康。这两者都是善举,都是仁爱之体现,都值得尊重与肯定。这是文正公的理想,在今天,也应当成为我们的榜样。我们可以不为良相,不为良医,但不能失去奋进的勇气,不能没有志向和抱负,我们需要将自身与国家和社会发展融为一体,共同进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banyay.com/bxgg/11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