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保哥的第篇原创分享
昨天晚上,银保监会发了一个公告,说新的大家保险已经能独立运营,银保监会完成救助任务,正式结束对原安邦集团的接管。公告说起来平淡无奇,但从银保监会披露的救助细节来看,安邦当初真是捅下了天大的窟窿,回头想想,还真有点让人后怕。一、公告显示安邦从年到年上半年,集中销售了超过1.5万亿元的中短存续期理财保险产品。老板吴小晖年犯事被抓后,销售就基本停滞了,但满期给付和退保的高峰转瞬即至。如果处置稍有不慎,让这1.5万亿的理财产品爆掉了,后果不敢想象。因为这个资金体量,相当于几千家P2P同时宣布跑路,跑一次还不行,得全体跑路两回才够……从公告用词中能看出监管领导藏不住的激动与骄傲——截至年1月,接管前安邦集团发行的1.5万亿元中短存续期理财保险已全部兑付,未发生一起逾期和违约事件,保险消费者和各有关方面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看媒体报道说,接管团队直到大年初七才完成最后一笔兑付,花了两年时间总算拆掉核弹保住了中国保险业的不破金身。这过程有多难?从保险保障基金的援助金额上,也能看出些端倪。10年前救援新华保险,用了27.9亿,8年前救援中华保险,用了60亿,这一次,为救援安邦,保险保障基金掏了个亿。就像如今全国驰援湖北一样,对安邦也是一场不计成本,不计生死的饱和式救援,因为金融行业的危机蔓延速度丝毫不比病毒慢。上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救助日产生命保险失败,让民众对保险业丧失信心,随后几年内9家保险公司相继破产,元气受损几十年都缓不过来。所以安邦的麻烦必须在安邦框架里解决掉,一旦发生逾期违约,蔓延开来的损失将不止于1.5万亿了。二、不过,这里要解释一下,虽然安邦必须要救,但银保监会并不是用国家财政拨款给它送钱的。负责出钱的人实际是保险保障基金,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由保险公司组成的互助组织。简单来说,保险公司每卖给我们一份保单,就要按比例提取一部分保费上交给保险保障基金。这就相当于保险公司给自己买了一份保险,一旦某家公司遇到经营不善,保险保障基金就要全力给出援助。这笔援助款也不会白白消耗掉,保险保障基金给出救命钱,同时会拿到被救助公司的股份。前两次救援新华保险和中华保险成功后,保险保障基金通过卖掉所持股份,不仅收回了本钱,还赚了将近个亿。所以大家经常说我国的保险公司不会轻易破产,并不是真的只靠国家信用凭空支撑,而是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市场体制来做保障的。截止上个月,保险保障基金的账面资产是多亿,这等于说为了救助安邦几乎掏出了一半的家底。幸好,像吴小晖这样有10万本金,就敢借一亿去消费的狂人不多,假设一下,同时有两家甚至三家安邦这样的公司需要救援,光靠保险保障基金估计还真挺难摆平的。三、安邦刚出事的时候,很多买了安邦旗下产品的同学,挺惴惴不安的。其实如果只是买了重疾、医疗、寿险、或者养老年金这种保障型产品,完全不用担心。例如安邦和谐健康的少儿重疾险大黄蜂、慧馨安,前几年销售都挺火爆的。这种单纯的保障型产品,基本不存在“集中到期”的风险。总不能说所有投保人,都恰好在一年内生病吧……所以保险公司被接管,这部分纯保障型保单是最容易找到接盘人的。安邦刚被接管几个月,和谐健康保险就找到了新买家,而且是溢价成交。仅这一单交易,接管组理论上就净收回了上百亿资金,比安邦囤的那些楼盘土地抢手多了。因为它们每一年度的赔付金额是有限的,同时这些长期保单有现金价值,并且不断有人缴费输入现金流。在金融行业里,只要本钱没亏光,现金流不断,足够长的时间可以熨平一切窟窿。而理财保险由于有明确的到期时间,就是在某年某月某日,必须把钱还给用户。碰上安邦这种激进分子,疯狂利用银行渠道,卖了很多三年期以下,甚至只有一年期的理财保险,当时保底收益都能喊在6%以上。几年就搞出了上万亿的规模,比那些p2p可凶狠多了。这也让很多监管领导出透冷汗,这做派哪是保险公司,明明是个投资公司。考虑到过去两年的经济形势,安邦真的可能到期还不上钱……前几年和他一样激进扩张的万达和海航,前者是老板的儿子成了失信执行人,后者则是传言要被分拆收购。不管安邦捅的窟窿有多大,凭借保险牌照护体,组织捏着鼻子也得连本带息帮它补上,但以后肯定不允许再出这种类似篓子。所以,短期内我们恐怕很难再看到批准成立新的保险公司,原有的保险牌照也不会允许轻易买卖,避免再有人钻空子借着牌照合法圈钱,最后要国家给他擦屁股。接下来对保险公司该做什么改变,公告中对从安邦到大家保险的处置中也给大家做了明确引导,就是保险公司别去瞎搞短期的理财投资!买保险就是为了满足健康和养老的保障,如果想做理财,至少也要做五年期以上的长期投资。以后不仅咱们个人要习惯赚慢钱,保险公司也得耐下性子赚慢钱啊。延伸阅读:安邦被接管了,别怕一个城市新中产,该买多少万的保险?含金量最高的重疾险,要下架了点阅读原文,兔保哥推荐的保险都在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