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告别内卷,消费者还能捡到便宜吗

前两天我发布了一条解读“互联网保险新规”的视频,提到了今年年底将会有大批“网红”储蓄险产品将要停售或下架。

紧接着就有用户问:“这次要不要像去年重疾险新规出台一样,赶在停售前买一些保险产品呢?”

答案是「可以买」。

至于原因,咱们慢慢分析一下。

Part1

新规,为啥出台?

新规,其实是对“在互联网上销售保险”这个事进行了一些规定。

以前,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几乎没啥区别,它们只是销售渠道不同。

保险公司设计出一款产品,让代理人去买,有时也会挂到互联网上销售,这类似于现在的电商和实体店,两种渠道你都能买到这款产品。

为了抢占市场,互联网保险内卷开始了,很多高性价比的产品出现,消费者在线上购买的同类产品比线下要便宜不少,毕竟线上渠道经营和人力成本要低很多。

以前,对于这两种销售渠道,监管机构使用的也是同一款监管准则,并没有对互联网保险做出单独的规定。

这几年互联网保险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保险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

它对中国社会的保险理念启蒙、基础保障(意外、医疗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是,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产品不当创新、客户在没有专业引导下投保发生投诉纠纷等。

这让监管部门意识到:用统一的监管准则不行了,得单独为互联网渠道制定个规范。

于是就推出了新规。

Part2

新规,规定了点啥?

新规到底是咋规范的呢?

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两个销售渠道所卖的产品要有区别;

二是对保险公司提出了销售资质要求。

先说产品的区别。

新规执行后,互联网可销售的产品类型包括:

①意外险

②健康险(除护理险)

③定期寿险

④保险期间十年以上的普通型人寿保险

⑤保险期间十年以上的普通型年金险

但是万能、分红、投连险就不能在互联网上买了,只能去线下购买。

而且互联网上销售的产品名称应该包含“互联网”字样,只能在互联网上销售。

再说销售资质要求。

不是所有保险公司都有资格销售以上这5类保险产品的,需要满足一定的资质要求。

前3类保险产品(意外险、健康险、定期寿险)的销售资质比较基础,一般的保险公司都能满足;后2类:十年期以上的普通人寿保险和普通年金险的要求就比较严格了。

有多严格呢?现在中国有87家寿险公司,只有22家公司符合要求。

△符合发售财富类保险的保险公司

所以,现在你接触到的很多性价比不错的互联网储蓄型保险产品,比如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明年可能在互联网上就买不到了。

以后再想买这两类保险就只能从这22家公司里面挑了,但有个小问题是能卖储蓄型保险的公司少了,我们的选择也会变少。

产品的性价比大概率不会像现在这么内卷了,不会像现在这么划算。

当然,新规的出台从长远来看是利好于互联网销售渠道和消费者的。它不是要堵互联网销售的路子,而是要扩宽它的路子,用相应的规范去督促线上销售完善用户服务等内容。

Part3

新规执行前,抢老产品?

和去年的重疾新规一样,互联网保险新规发布后,有好多消费者想赶在新规执行前购买一波。

这让一部分人不理解:一个行业发展肯定是越来越好的,为什么要抢现在的老产品,而不是等新产品推出?

行业向好是一定的,但有些风口和红利往往来自早期的波动期。

举个例子,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通胀率居高不下,银行存款利率一度高达10.98%,当时寿险公司为了吸引客户,与银行竞争曾推出预定利率达8%、9%、10%的保单。

很明显,这段时期处于短暂的波动期,因为根据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低利率是长期发展趋势,现在中国实行较低的利率水平也证实了这点。

果不其然,从年开始,央行连续8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98%降至冰点1.98%。

如果你在当年拿钱去买了一份保险,它可以锁定8%-10%甚至更高的利率水平,在10年、20年的保障期限内,不管市场利率降得多低,保险公司都要按照这个利率返还收益。

放在现在看是不是很赚?

同样的道理,新规执行前也存在一定的红利,看是否能把握住。

Part4

老产品是否有理赔风险?

有些用户还会担心:

现在购买老产品虽然性价比很高,但以后会不会有无法理赔的危险?

新规只是提高了保险公司销售储蓄型保险的门槛。

但这些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原本保险公司的准入门槛就很高。能成立一家保险公司在资金、盈利能力、组织结构等方面都是严格经过考察的。

而且银保监会会对各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最严格的检测,不会允许出现保险公司无法兑付客户保单权益的情况出现。

退一万步讲,即便公司真没钱了,它也没有权利自行解散或宣告破产,必须要经过银保监会批准,监管部门指定另一家保险公司接管原公司的所有保单。比如大家保险承接了安邦保险的保险业务。

△《保险法》

所以,你之前或现在买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即便之后它停售或下架,也不会影响你的应享受的权益,合同已经生效了。

但是,我并不是让你盲目的赶在这个时间去随意购买产品,需要综合考虑你的需求、预算、预期、以及产品的适配度等因素,这就涉及很多专业的内容了。

你可以咨询专业的投顾人员,让他们为你提供合理的方案和合适的产品,做到理性购买。

想定制自己的专属保险方案

可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banyay.com/bxgg/95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