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国藩的一生中,有无数次失败,但最大的一次失败,非北上剿捻失利莫属。曾国藩白手起家创建湘军,消灭了兵强马壮的太平天国,为何会在剿捻过程中无功而返呢?事实上,曾国藩并未失败,他是用计谋来保全自己的地位。曾国藩的这个计谋,瞒过了慈禧太后,但却被李鸿章识破了背后的猫腻。攻下金陵后,在宣告太平天国灭亡的同时,也让曾国藩的权势达到了顶峰,他封侯拜相,功高盖主。曾国藩一直就想主政一方,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现在,他终于有这个机会了。从曾国藩的各种历史资料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他主政两江总督期间,大力整顿吏治,恢复科举考试,减免赋税等,使得两江地区的经济很快开始复苏。可此时,一直活跃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一带的捻军十分猖獗,尤其是曾国藩打败太平军后,太平军的很多余部流窜到北方,和捻军汇合,让其势力更为强大。一直负责围剿捻军的亲王僧格林沁战死后,朝野震动,于是,慈禧太后将剿灭捻军的希望寄托到了曾国藩身上。此时的曾国藩已经55岁了,他并不想再战沙场。可是,面对朝廷的命令,他又不得不听,只好十分不情愿地北上督师。消灭捻军,是消灭太平天国之后的又一件大功劳。曾国藩消灭太平军后,已经立下了天下第一奇功,让很多人羡慕,尤其是他的政敌们,更是心怀嫉妒,都在寻找机会,想压制他。曾国藩熟读历史,尤其善于权谋,深知“满招损”这三个字背后所隐藏的危机,因此,在攻打捻军的战略部署上,就显得有一些保守,那就是采取稳打稳扎的方式,逐一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压缩捻军的生存空间,然后再一绝歼灭。从战术上来看,曾国藩的战略部署没什么问题。他之所以想通过持久战的方式来围剿捻军,也是为了不想夺下这个功劳。消灭太平天国后,朝廷就对他忌惮三分,让曾国藩不得不将大部分湘军裁撤,如果他再次消灭了捻军,那么,朝廷自然会对他更加警惕了。曾国藩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荣耀,不想让朝廷看到他的实力,他是有意将剿灭捻军的功劳让给别人。曾国藩的这个计谋,瞒过了慈禧太后。一向急功近利的慈禧太后数次命令曾国藩要快速主动出击,消灭捻军,但都被曾国藩拒绝后,她终于压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对曾国藩横加指责,并让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角色互换。曾国藩北上后,李鸿章接替了两江总督的职位。而这次,慈禧再次将两人的位置互换,让李鸿章去剿捻,让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曾国藩的计谋终于得逞,顺利撤出战场,而且,地位丝毫没受影响。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学生,一眼识破了恩师的猫腻,因此,接替曾国藩后,对战术没有一丝改变,依旧沿用了曾国藩的计划,最终将捻军消灭。曾国藩北上剿捻,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败。但是,也让曾国藩将权谋术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古代的战场上,一个统帅如果失败或者无功而返,那么,朝廷定会治其重罪,而曾国藩却毫发无损。这不能不说,他确实有高明的手段。为此,推荐对曾国藩权谋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曾国藩权谋术:乱世可成枭雄,盛世可为富商》专栏。该专栏20余万字,通过传记的方式,讲解了曾国藩为官的一生,非常全面。尤其是曾国藩在京城为官的那段历史,在曾国藩的各种书籍中记载的都不详细,为此,该专栏作者以曾国藩在朝为官的时间为主线,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逐一找出其和不同人物交往的事例,进行归纳和总结,非常全面,很多观点,都是首次提出,值得一读。点击下方卡片,即可订阅、购买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banyay.com/bxpm/12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