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重走安邦成魔之路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721/4429411.html
作者

小镇做题家年9月4日,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召开股东大会,会议决议解散公司,并成立清算组。下一步,公司将按照法律法规向中国银保监会申请解散,在取得相关行政许可后及时组织清算。这家曾经坐拥近2万亿资产的金融帝国集团,终于走向了自己生命的尽头。安邦在年2月被银保监会接管时就死掉了,年9月的通知,只是宣告安邦的遗产已被处理完毕。

安邦保险集团当年非常风光。

它手握中国保险业的全牌照,并涉足银行、金融租赁等难进的金融领域,高峰期时稳坐国内保险业第三把交椅,拥有保险业近/7的资产,并且相继收购了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量股权。

从年起,安邦在国外则大肆收购海外知名企业,比如年收购大名鼎鼎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全资收购比利时知名保险公司FIDEA、久负盛名的德尔塔·劳埃德银行,年以4亿欧元全资收购荷兰VIVAT保险公司,6亿美元收购美国信保人寿公司,并且收购了韩国东洋人寿。年,安邦同意接手黑石旗下地产投资信托企业StrategicHotelsResortsInc.集团,交易价约为65亿美元。年,安邦斥资50亿美元收购了黑石在日本的住宅地产组合……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安邦从默默无闻到强势崛起再到人亡政息,不过短短十数年光景。

作为中国最引人注目的企业之一,安邦何以在短时间内就成长为保险业呼风唤雨的饕餮巨头?它成长扩张的动力和路径是怎么样的?期间有哪些让人无法理解的操作?它又为何在最风光得意之时被银保监会接管整治?今天我们就来结合互联网已有的材料,分析分析安邦发家的历史,揭开它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风起于青萍之末

吴小晖出身普通商业家庭,但他成功与中国一些最具权势的家庭攀上了关系,是当代中国最成功的凤凰男之一。

吴小晖有过三次婚姻,第一任为当地官员的女儿,第二任为浙江省一位卢姓副省长之女,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结婚;第三任妻子则是一名极具背景的邓姓女子,两人于年结婚。正是靠着一次又一次撑杆跳式的婚姻,吴小晖逐步迈入了高层的圈子,为安邦的创立和发展积累了充足的人脉与资源。

年9月,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某大厦的会议室里,两位名声显赫的人士——时年58岁的陈毅元帅之子陈小鲁、时年53岁的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汽)总经理胡茂元,在此相聚。宁波是安邦的创立之地,他们作为发起股东代表,参加了在此举行的创立大会。彼时的安邦,称为“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上汽等7家法人单位是发起股东。

当时的董事会,共有7位董事,来自上汽的两位,胡茂元,以及上汽副总会计师兼财务部经理刘榕;余下则是是陈小鲁、吴光辉、陈萍、姚大锋、赵虹五人。胡茂元出任安邦的董事长,陈萍为副董事长。其中的吴光辉,正是安邦保险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小晖。

图:安邦成立时的股权结构情况

发起股东里有生产汽车的,有做汽车销售、租赁的,安邦保险自然一开始就顺理成章主攻“车险”业务。正式开业第一年,安邦的保费收入就突破了0亿元,分支机构达到22家,“基本上完成了业务网络在全国范围内的铺设”。安邦的保险业务拓展如此迅速,是非常不同寻常的。因为保险业想要开分支机构,需要得到各地保监局的批准,流程繁琐而漫长,很难短时间内批复下来。

更加不同寻常的是,成立一个多月后,安邦保险即在宁波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增选朱云来、龙永图、刘晓光、董一冰4人进入董事会。其中朱云来为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之子,龙永图是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首席谈判代表,刘晓光则时任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总经理。

二、吹皱一池春水

年的6月8日,安邦保险进行了第一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加到6.9亿元。在当时的中国资财产保险公司里,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初来者注册资本排名已高居第三位。

增资何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成为新晋股东,其出资3.38亿元,占增资后的20%。据《南方周末》报道,中石化此时入局,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安邦的实际控制者们与时任董事长陈同海的“交情”。

第一次增资扩股不满一年,安邦于年5月再一次增资扩股,将注册资本扩充至37.9亿元。上汽跟进增资,维持20%的持股比例,依然是名义上的第一大股东。而中石化没有跟进,降为第五大股东。一年后,年5月25日,安邦第三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加至46亿元。仅仅天之后,安邦保险第四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加至5亿元。这两次增资,上汽和中石化都没有参与。上汽的股权被稀释至6.%,降为第三大股东。中石化则被稀释到了6.%。此时,上海标基和联通租赁的所占股份均上升为9.%,并列第一大股东。

年,安邦保险的原保费收入达到57.52亿元,同比增加65.29%。自开业以来,安邦的累计保费收入超过00亿元。虽然累计保费体量看起来比较夸张,但在保险行业,安邦保险仍然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业务量和资产等都比较小。彼时安邦正在努力追赶着中国平安,中国人保这样的超级大企业。

年安邦的保费收入却突然下跌,收入仅48.8亿元,同比下降6.24%,业务上出现了比较大的危机。

这是安邦迎来的第一个冬天。

含着金汤匙出身的安邦,注定强运加身。这不,监管层主动向安邦递出了橄榄枝。

年2月24日,中国保监会批准安邦保险,允许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电话销售业务。在当时全国几十家财产保险公司里,安邦是第一家获批“同时在全国所有省份开展电话营销”的企业。包括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这些保险业的“老大哥”,乃至央企“人保股份”在内的保险公司,都未能获批,它们当时只能在部分省市进行电话营销。

安邦率先获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电话销售业务的许可,这一结果无疑给保险业的巨头们秀了一把肌肉,也使得安邦在业务上成功实现更大突破。

三、风吹柳花满店香

年左右,安邦开始了一连串的并购。年6月,筹备多年的安邦人寿宣告成立,起始注册资本37.9亿元。至此,在实行严格的行政审批及分险种牌照管理的保险界,安邦已拥有了财产险、人寿险和健康险三张牌照。

20年则是安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这年年初,安邦搬入了气势不凡的新总部大厦。大厦位于寸土寸金的长安街边,为两栋联体高楼,东楼办公,西楼迄今闲置。20年5月20日,安邦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安邦资管)成立,负责安邦的投资事宜。

有趣的是,20年4月7日,保监会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有关规定的通知”(保监发〔20〕9号)。这个规定涉及六项调整,多数是提高原有的标准,只有一项是降低,即“设立方需经营保险业务8年以上”,变为“5年以上”。

规定甫一出台,保监会即在十天后,批复同意筹建安邦资管公司,这也是新规定下第一家批复成立的资管公司。而如果按照旧有条款,成立于年9月的安邦,需要等到年9月,才有资格设立资管公司。

图:政府网转载的保监会通知

安邦资管成立0天之后,安邦进行了第五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加至20亿元,在国内财产险公司里已居第二位。上汽、中石化依然没有参与增资。在更新后的股权结构下,陈小鲁掌控着上海标基、浙江标基、嘉兴公路等3家公司。这3家公司,又合计持有安邦保险集团5.36%的股权。陈小鲁是安邦的“实际控制人”。

同年月日,安邦保险更是以56亿元,收购了总资产超过亿元的成都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成都农商行)35%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从而成功取得了成都农商行的相对控股权。

据《南方周末》报道,这桩交易从一开始就在成都的政界、商界,引起了较大争议。但很快,这些反对的声音都消失了,安邦保险迅速地完成了交易所需的审批手续。巧合的是,就在上述工作完成的前一天,也就是20年月0日,成都市主要领导更迭,时任市委书记李春城离任。在此桩交易发生期间主政成都的几位主要官员,都在此后落马。

这笔蛇吞象的交易,堪称超级划算。安邦除了从成都农商行的银行牌照和优良盈利水平中获益匪浅,更是迅速做大了自身资产。此前,安邦财险的总资产只有大概亿元,加上和谐健康、安邦人寿等,至多在亿元左右。但收购成都农商行并将资产“合并报表”后,安邦保险总资产一举突破了0亿元。

两年后,年月9日,安邦集团进行重大人事调整。上汽的胡茂元,不再担任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吴小晖则走上前台,一肩挑起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三个职务。此前的副董事长“吴光辉”,从董事会里“消失”了。退出董事会的还有解正林、刘榕、龙永图3人。而孙沛城、王新棣与朱艺成为新的董事,而三位新董事,均为原中国保监会官员。

在此期间,随着安邦财险、安邦养老保险相继成立,安邦集团至此成为拥有全牌照经营的综合性保险集团。

四、千树万树梨花开

年,安邦经历了自成立以来“最高调”的一年。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安邦不仅大比例增持招商银行、金融街等上市公司股票,还与生命人寿公开争夺金地集团的控股权;更是连续增持,成为民生银行第一大股东。

在国外,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安邦收购美国纽约的华尔道夫酒店;收购比利时保险公司FIDEA00%股权;收购比利时金融德尔塔·劳埃德银行00%股权……安邦成为了“有钱,任性”的代名词。

在安邦内部,“惊人的变化”也在发生。年月27日,安邦集团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注册资本金增加至亿元。新增的80亿元,“全部应以人民币现金认购”,由7家新加入的股东承担。此时安邦的股东25家,股权已经高度分散。

不料,不到8个月,也就是年9月6日,安邦集团又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注册资本扩充到69亿元,居中国内地保险公司第一位——第二名,则是年0月就成立的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为亿元。新增的39亿元注册资本,依然“全部以人民币现金认购”,由北京阳光四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4家新加入的股东承担。安邦的股东数,至此多达39个,全部为法人股东。

为什么要将注册资本增加至69亿元?根据保监会的规定,保险公司的重大股权投资,只能使用自有资金,不允许使用保费收入、理财产品收入。新增的注册资本支撑了安邦越来越频繁、激进的对外投资。

图:安邦人寿的净资产膨胀示意图

年月第六次增资(从20亿元增资到亿元)时,安邦引进了7家企业法人“新股东”;年9月份再次从亿元增资到69亿元时,又再引进了4家企业法人“新股东”。加上原来8家旧股东,安邦名义上有39家企业法人股东,多数情况下每个股东持股2%-3%,看上去很分散。而原有的两家国企大股东在第七次增资完成时,合计只持股.77%。

五、风急天高猿啸哀

年之前,安邦在其保险业本行的表现可说是成绩平平。从年到年,年累计保费收入也刚刚超过0亿元。安邦旗下各保险公司利润表上的另一重要营业收入来源,是“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两项。两项收入表现最突出的过去四年里,年-年四家保险公司累计“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也不超过亿元。

也就是说,安邦从成立到年初,累计总营业收入不超过亿元。

但在从年0月至年3月的8个月里,安邦花了将近60亿美元(约合多亿元人民币)在海外大手笔扫货,似乎有花不完的钱。安邦的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呢?财新网的《穿透安邦魔术》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材料。

我们首先从增资后安邦集团的股权结构分析开始。通过检查梳理企业的备案文件,安邦的39个股东所掌握的企业,逐渐有了强烈的联系。其中至少35家公司——共持有安邦逾92%的股份——全部或部分的所有权可以追溯至吴小晖、其妻子或陈小鲁的亲属。有的亲属是这些公司当前或曾经的所有者或董事,有的则是其前身公司当前或曾经的所有者。这些个人股东,累积86名。

安邦股权结构的最大问题是,这86名背后的个人股东并未实际出资多亿元现金支撑安邦的运作,而是通过对49家公司合计约5.6亿元的股权投资实现对安邦的最终控制的。这86名个人投资者用5.6亿元的资金,投资于49家号称总注册资本达24亿元的企业,再通过层层类似“幼蛇吞巨象”的控股方式,撬动对安邦98%股权、多亿元的注册资金(倍资金杠杆)和超过0亿元的资产(超过倍的资产杠杆)的最终控制。

图:“低调”的两位安邦集团大股东办公室所在地

为了快速获得增资所需资金,安邦采用了相互投资,也就是左手倒右手的办法来给自己注资。甲公司先向乙公司投资00万,乙公司验资完成后,又将这00万投资给丙公司,丙公司验资完成后,再将这00万投资给甲公司。这样,00万通过投资的方式在三个公司的账户上过一圈,三个公司的资本总量就多了三百万。

在安邦这多家公司之间,相互投资的路线极其复杂,资金不断分到许多公司,绕很多圈子。举其中最简单的一例:年成立的安邦关联企业浙江瑞通环境治理工程有限公司通过股权变更与增资,出资亿元获得金堂通明投资有限公司00%股权,随即通过另外的股权变更与增资获得对北京瑞通成功00%的股权,接着,金堂通明向其股东浙江瑞通环境治理支付2亿元购买其手中的部分北京瑞通成功股权。这只属于资金循环的一小部分。而金堂通明投资有限公司在年成为安邦的新股东,出资.亿元,持股比例.79%。

由于短期内需要“增资”的额度巨大,安邦控制人干脆使用了比相互投资更直接、快捷的循环投资圈,经由6套有限合伙企业的三层传导机制,最终实现用安邦的资金给自己注资。

六、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安邦集团4年以后在海外的“疯狂购物”行动,是其转移将资产转移到海外的主要手段。这种放肆的,逾越底线的转移资产行为,加上其循环注资的违规操作,以及政治方面的因素,最终使得安邦集团引火上身。

对于吴小晖和安邦保险的结局,高层多次发出过警告和暗示。比如年月7日,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在《人民日报》二版头条的位置发表文章,谈金融监管。他在文章里警告说:

少数不法分子通过复杂架构,虚假出资,循环注资,违规构建庞大的金融集团,已经成为深化金融改革和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的严重障碍,必须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年月3日,保监会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banyay.com/bxyw/59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