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安邦保险,曾经跻身国内前三,紧随国寿、平安之后。
鼎盛时期,手握财、寿、健康、养老四张保险牌照,其中两家公司的保费规模曾同时进入国内前6名。
庞然大物,轰然倒塌,消费者的万亿保金却不受影响。如此名符其实、不折不扣的大保险公司,怎么会面临经营风险?
安邦的发家史,堪称魔幻。
年,安邦成立,注册资本只有5个亿。之后几年,通过5次增资,安邦注册资本达到亿,并成为保险集团。
年,安邦迅速起飞的关键转折点,在以56亿买下成都农商行定向增发的35%股份后,一举成为最大股东。后者的资产规模是安邦的6倍,典型的蛇吞象。
此后,安邦开始疯狂的扩张之路,大肆收购海内外各类资产,银行、保险、地产、酒店,不一而足。
年,安邦注册资本达到惊人的亿,位居保险业之首。此时,距离安邦成立才刚刚10年。安邦的资本金在短期内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亿元,这比业内资本额第二名的中国人保集团领先了近亿元。作为有几十年历史的老牌保险集团,人保集团资本金为亿元。历次增资都震动市场的中国平安集团,资本金为.8亿元。
安邦的增资手法确实是"教科书"般的操作,极限金融犯罪。利用关联企业进行相互投资(或称交叉投资、转投资),即“左手倒右手”式交易,以虚增资本。
如有A、B、C三家公司,其中A公司向B公司投资万元进行增资;待B公司增资完后,B公司立刻向C公司投资万元进行增资;待C公司增资完后,C公司又立刻向A公司投资万元进行增资,这样万元又回到了A公司,A公司等于一分钱没出,而A、B、C公司注册资金都增加了万元。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循环可无限地循环下去,不断地增加A、B、C的注册资本。后来我还查到原来法律上也是有漏洞的,无限增资的行为在原有《公司法》体系下是无法实现的,因为这些关联企业对外投资不能突破净资产的50%,循环达到一定阶段就不能再循环下去。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删除原来“公司累计对外投资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的限制,目的是为鼓励投资、激发经济活力,但也导致有企业借此钻空子。新《公司法》的实施,这些投资公司就可利用公司相互投资“合法”地抽回注册资金。(上面那个是简化版,这是真实版.....)
年,安邦保费规模达到巅峰,旗下安邦人寿、和谐健康分列当年寿险榜单的第4位、第6位,当仁不让的盛世豪门。年,《穿透安邦魔术》刊发,拆解安邦疯狂扩张的秘密和资金风险,在外界引起巨大反响。年,银保监会宣布依照依法接管安邦,掌门人吴小晖因涉嫌经济犯罪被依法提起公诉,安邦大厦轰然倒塌。年,依照《保险法》第条规定,中国银保监会决定将安邦集团接管期限延长一年,剥离安邦集团非涉案涉诉资产,设立大家保险集团,确保原有客户权益不受损害。年,大家保险具备正常经营能力,银保监会依法结束接管。安邦令人瞠目的崛起和衰落,“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操盘者的兴衰起落只是百姓谈资,但万亿盘子背后,是千万个消费者的利益。最后还是要稍微讲一下,在保险行业这块,还真是“国内的月亮比国外圆”,哪怕遇到安邦保险这样“极限的”违规操作,咱们的银保监会依然能给保下来。大家保险是经过中国银保监会批准成立的保险公司。大家保险是安邦保险重组后成立的一个保险公司,大家保险在安邦保险重组后,将依法转让安邦人寿、安邦资管、安邦养老股权。并且设立了大家财险,依法转让安邦财险的部分保险业务、资产和负债。大家保险的股东也就是原安邦保险的股东,安邦保险重组以后,将不再开展新的保险业务,由大家保险推出新的保险产品。深知自己的不足走慢而遠
对本文感兴趣的可以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