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香港保险不是适合每个人。
最近香港保险很火,去年CCTV13也开了频道报道,《远方的保险》。年内地人给香港送去了亿元的保费,要知道,这一数据在年只有44亿,但是年上半年,仅半年,内地人就送去了亿元的保费,接近年全年的保费。年,全年的保费接近亿。
同时,相比中国内地保险市场,中国老百姓年买了1.7万亿的保单,来香港购买的保单其实只占了4%多一点。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香港保险其实也很小众。
中国的保险保费增长率全球最高
就是这么小众的产品,大家还是多少能听到,惹得央视都来报道,大家坐飞机不辞劳苦跑到香港购买,背后一定是有原因。
任何优秀的产品,背后都是有着非常清晰的市场定位和人群划分。就像奔驰汽车,A系列就是年轻一族,刚毕业的有为年轻人,追求运动和时尚;B系列专为中产已经有孩子的家庭,C系列则给30多岁事业稳定,需要商务兼顾家庭的功能;S系列就是成功人士的代表;奔驰不会为了市场份额,而不断降低自己的价格,去打造廉价的产品。
香港保险,同样作为一款成功的产品,不会为了讨好所有人,而去附加其他价值或功能。
分析香港保险,首先他是一份保险,美国人均每年在保费的花销在美元,而中国百姓只有美元左右,而我们的香港都在美元左右。可见中国百姓保险意识的薄弱。
一方面因为过去中国金融教育不到位,加上内地低素质保险销售人员的误导,大多数人对保险产品的认知度很低,由于过去人们常说的“三纲五常”“养儿防老”,大多数人对于风险的转移和养老问题,都寄托在了血缘亲情和朋友之间。
第二方面是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自成一家。前段时间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落马,安邦保险董事吴晓辉说“暂不能履职”,迟迟不披露偿付能力,本该严格的监管者与一些大鳄变成了蛇鼠一窝。大家还记得年的股灾吗,主席6月15日生日,想不到当天股市大跌,并一直到6月29日亚投行签约的当天,股市还一路大跌,非常生气,随后派公安孟部长立马进驻银监会调查,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落马。这种“巧合”背后的故事愈是耐人寻味。这之间的关系,大家可以做猜想。保险资金的运用和投资,我们的管理一直很差。
大家的功利性很强,都想买小额投入,%保本,短期回本,高收益。所以才这么多人被国内P2P,什么e租宝,泛亚事件等庞氏骗局卷走数百亿资金的事件。
这里的根本问题是金融素养的教育问题,这些当然也和公民的教育水平有关。自然也对保险的认知,认识的非常有限。
所以说,对保险有一定认同感的人,都是具备了一定教育背景,自我思考能力,拥有较好的金融素养,责任感强,对未来有规划的优秀消费者
香港保险,很显然,已经定位到了这一批优秀的消费者。
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繁荣,一定要做到两点。1.金融市场的开放自由2.媒体透明。很显然,内地做不到。
买香港保险,更多的是买“香港”这个品牌。完善的法制,严格遵循契约精神,透明开放的金融环境,一流的投资管理人才,打理你每一分保费。你不用担心公司分红实现率是否骗人,有香港保监会帮你监管,保监会都不放心?还有廉政公署!一个连特首贪污都照样拿下的机构,还用担心吗?
其次,香港保险是一份誉为“海外资产”。现在中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未来人民币通货膨胀速度很大,人民币超发,手里的人民币现金每年贬值至少10%。楼市政策不稳定,泡沫严重。现在大家都喜欢房产,如果一家所有资产都是房产,未来其实风险是很高的。但无论怎样,生活不是赌博,有一些钱是一定不可以有风险的,比如子女的教育金,未来自己的养老金。
海外资产配置就是一个分散风险,抵抗通胀的过程。美金也有通胀,也有起伏,也会风险,但是天朝的政策,说变就变。我们把资产分散了,总归是没错。
有人说,海外资产的配置,需要很高的门槛,是高净值人群的专有。不错,一般认为个人资产万左右,才有能力考虑全球的资产配置。因为配置产品中,比如英国房产,美元基金,都有很高门槛。
但是,现在有一个低门槛的方式,让普通百姓也享受到海外资产配置,那就是香港保险。所以,这立即受到了具备一定金融素养的中产家庭的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