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周末好。
今天,小爱为你带来爱贝睿文库丛书《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由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魏坤琳著,豆瓣评分8.7分。
欢迎在文末留言,分享你养育路上的故事或思考,小爱将综合留言质量抽取3位睿智的妈妈,送出这本《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
科学养育,爱贝睿与你一路同行。
?图书简介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这个问题在魏坤琳老师身上有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教孩子未来生存需要的底层能力。即,孩子的思维能力、专注力、情绪理解和表达能力、语言发展能力、运动能力和音乐绘画等创意能力。
这些能力,可以归结为大脑的五大方面: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创意脑。围绕「五脑」,魏坤琳老师结合扎实的学术研究和养育经验,教爸爸妈妈如何根据大脑发育规律,发展孩子的相应能力。
?作者介绍魏坤琳
人称Dr.魏、「叨叨魏」,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运动控制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人脑的工作方式。
生活中魏坤琳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坚持运用科学育儿理念,从科学角度探究孩子的发展,陪伴孩子的成长。
?专家推荐当前,一些关于儿童教育的脑科学观点,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它们仍在广为流传,甚至有很多教育方法据此发展而来。作为脑科学研究者,我们特别希望能把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传播开来,应用起来。魏坤琳教授凭借他扎实的专业背景,给出了科学养育的实用指南,值得所有父母一读。——方方(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
?育儿小Tips1.对于养育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教孩子学会某个技能,而是让他养成好的大脑节律和习惯。
2.只告诉孩子错了是不够的,一定要告诉孩子怎么做才对。
3.在孩子小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他从书里直接学到多少东西,而是他对书产生兴趣。因此当孩子有兴趣的事情,一定要注意保护和尊重。
4.如果孩子自控力比较差,不用过分责备他们,当孩子失控的时候,就是失去对自己的掌控感,他们也在受苦。
5.真正的分享,不是一味付出,不是有求必应,不是「老好人」。真正的分享需要智慧,要勇敢地跟索取者说「不」。
与错误的养育观点斗争,魏坤琳老师不遗余力,一起看看在这路上其他书友们都怎么看的吧。
?书友推荐“非常系统的早教实操指南。「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创意脑」框架完整地覆盖了大脑开发的方方面面,其中关于成长型思维、刻意练习、习惯养成等方法论也适用于成年人,可以说集大成,一本就够。——豆瓣书友七几
“在国内鱼龙混杂的教育市场,这是为数不多的真正科学的育儿方法论。书里关于脑科学的理论都是比较新的,结论可靠。读起来轻松又严谨,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太对我挑剔的胃口了。这本书真的非常推荐,希望能被更多的父母看到。——豆瓣书友AUDREY
“Dr.魏从科学的角度印证了很多错误观点,满满的干货!内容也很全面,基本上涵盖了3~6岁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们想了解或会头疼的大部分问题。这才是父母们养育孩子最需要的指导手册!很多方法亲测有效。——豆瓣书友眸若星
这么好看的内容,是不是迫不及待想入手一本呢?爱贝睿文库丛书《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各大网上书店有售。
精彩的内容,同样出现在睿智妈妈的评论中。小爱精选了过去两周的精彩留言,为你送出爱贝睿文库丛书的《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
你的评论上榜了吗?简《小学校长给家长发短信,仅3人回复:教孩子自理为何不受家长欢迎?》-6-16其实老师的爱也是,跟父母是一样的。老师教育学生,就是为了使学生不需要老师、没有老师也有能力独立学习、进步、把所学的事情做好。大概就是因为这样,「师长」、「教育」这两个字才会经常一起出现吧?所谓父母,就是学生上学之前的第一任教师呢。楊木兒《3岁宝宝不敢跟黑人拉手:请帮孩子打开多元世界的门》-6-13从小到大,总是会被灌输一种「应该这样」的标准式教育,身高体重标准、学习成绩标准、待人接物标准、性格好坏标准……在合理范围内,告诉孩子差异化是很正常,姐姐比妹妹矮,内向的孩子不一定是没礼貌,孩子不听话就是坏吗,长出第六根手指是不是也很有意思。不就是因为有不同的人、不同的样子,我们才有不同的选择,世界才美好吗?感谢这两位妈妈说出这么动容的话,请留言你们的地址,小爱将尽快寄出爱贝睿文库丛书《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
是不是很羡慕这些妈妈收到新书了呢?本周互动最精彩的留言也能收到这本《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哟。
今日互动本周互动话题:孩子到底应该怎么个养法?在这过程中,你的观念是否与老人、社会教育机构或者某些专家发生过冲突?
比如你是否相信,坐月子不能洗澡?
比如你是否相信,为了培养孩子独立,必须从小让他分床睡?
比如你是否相信,老人常说的「摇晃婴儿」可以给宝宝更多的刺激?
欢迎跟小爱吐槽你们遇到千奇百怪的观念,一起掰扯掰扯科学育儿之道,共同成长~
最后叨一叨小爱在6月9日推出文章《如何放下不必要的养育焦虑?》,收到超级多妈妈发来的精彩育儿心经,你们真棒!经过与编辑部同事讨论,最终选定了以下三位妈妈,送出陈忻博士的《养育的选择》。
一起来看看这些中奖的精彩留言。
朱别人家的孩子经历可以借鉴,但是千万别往自己孩子身上套。我家孩子走路晚,一岁的时候扶着走还不是很好,医生说我们发育迟缓,让我们复查。我就每天扶着练,很快就走好了,不存在发育迟缓。同样,我家宝贝天生敏感,不敢玩很多玩具,别的同龄或者低龄一点的比她玩的都好,家里人急我不急,就每天多带着玩,不急不催,孩子后来都玩得很好。随着长大真的一切都好了。总结:不要焦虑,但要有意培养,不催不急。西番红茄柿先聊聊小孩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玩,在陌生环境不敢主动交谈这个话题吧。小孩的社交行为是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的,大部分2岁小孩是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的,他专注玩一种玩具的时间也不如大一点宝宝的时间长,这个不需要担心。
我家大宝3岁半了,现在是非常渴望交朋友的年纪。当遇到陌生环境不敢主动交谈的时候,我不会直接把他推出去,让他自己解决。我会鼓励他,并帮他分析当下的情况,比如:那个小姐姐骑的一辆滑板车,她在和另一个小哥哥比赛呢?你也想参加对不对?我觉得你可以先去打个招呼,介绍一下自己,说不定他们会很开心有你的加入。当他得到鼓励和了解了当下情况,他会更有底气去参与。
嗯好娃最近4岁多了,之前也看了好多关于分床的文章,里面总说不独立啊,性早熟啊之类的,担心得够呛。有一天听见朋友家小孩一岁就分床了,回来就焦虑了,给娃布置了他的小屋,一顿哄骗让他自己躺在了小床上,不到两分钟,他喊我:妈妈,能不能让我再陪你睡最后一晚上啊,明天我再自己睡。
说得我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抱着娃去跟我们睡了。我想,有时候教科书教育并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娃没准备好分床,强行分床可能弊更大于利。我记得一句话说的很好,养娃不是理性教导,而是感性培养。
妈妈们说得真好。每一个宝宝都是独特的,我们听到了千千万万的理论后,还要根据宝宝的个性、成长特点针对性应用。就像爱贝睿的科学早教计划一样,每周有科学团队设计的互动观察小任务,结合宝宝年龄段发展特点和个性表现,你将接收到为宝宝专属推荐的大脑训练游戏。
养育路上,你有遇到过什么奇怪的观点吗?
欢迎在留言区跟小爱讨论。如果你有什么育儿难题,也欢迎在留言区中说出。说不定你的问题,其他妈妈也遇到过呢,交流交流彼此的经验,我们一起科学养育。
下周上榜的会是你的评论吗?
◆◆◆◆◆
科学早教,跟着爱贝睿走
爱贝睿科学早教计划——未来脑计划。专家设计,每周观察宝宝行为,训练宝宝大脑。▼点击「阅读原文」,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