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
皂盒耕作社创始人
文
刘会敏
他往边塞撒了一把苦荞籽,
学着与农民打交道,
去唤醒人们对农业的重视
晋蒙边界历经岁月打磨的长城
十月里,秋风还混着些许燥热。晋蒙交界处长城一隅,黑色的苦荞粒随风暗涌,一群人正拿着镰刀,忙不更迭连带茎叶割下。
他们要赶在大雨洗刷之前,收割完毕,再择天晴日,将苦荞翻打晾晒。
方圆百里,苦荞地不过数十亩,亩产不多,一百来斤而已。
边塞人烟稀薄,已三年不种苦荞了。苦荞利薄,耗土,几经晾晒,斤两少了近半。
当农民两手捧起满满的苦荞粒,刹那间,丁浩与合伙人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决定年,在此追加土地,仍然以每亩三百斤的价格收购一百斤的苦荞。
北大毕业的金融高管,立志投身边塞,改造传统的苦荞行业,当地农民却拿他当「骗子」
大地的馈赠
苦荞喜阴,多见于高原山峁地带。它被彝族人尊为神物,可入药、泡茶,也可做口粮饱腹,降血脂效果尤为显著。
同为茶类快消品,苦荞不入流,也无茶道。丁浩喝苦荞长大,对它尤为偏好,他想重拾儿时的回忆,醇香四溢的苦荞茶香。
他与发小们买来了市面上所有的苦荞茶,一杯又一杯,日复一日细品,如同家常便饭,连同宽敞的SUV后备车箱,也被苦荞茶塞得没了空。
时间长了,丁浩与发小们能轻而易举闻出苦荞茶出炉的时间——越新鲜越香醇。偶尔有朋友介绍的味道上乘的新鲜苦荞茶,但它们包装过于简陋,销路也着实太小众,全靠朋友之间相互推,连超市的货架都鲜见。
这个不时扶着眼镜片的北大历史系硕士,竟然萌生出解甲归田的想法。于是,而立之年,丁浩从国贸的安邦保险集团,辞去副总裁助理职务,决定踏上苦荞种植的道路。
他要去种无污染的苦荞,坚决不施农药化肥,此外,他想更多的发掘出苦荞的文化内涵。这个故事并不新鲜,然而这个想法却在小范围内,引起了一阵骚动。
丁浩与发小三人组队奔赴了四川凉山和山西大同,他给团队取名造合,寓意聚合淳良风物。给没问世的苦荞,取了谐音——皂盒耕作社。
他们跑到大同左云县一个村落,游牧与农耕气息混杂,漫山羊群时隐时现。他们挨家挨户敲门,问村民们是否愿意种苦荞。村民只当他们是「骗子」,毫不客气拒绝了,甚至略带讥讽,当地已经三年没有人种苦荞了。
左云县
在此之前,三人走访了全国排名前十的苦荞生产厂家,苦荞全从农民处收购,厂商再用自己的机器去制作全麦苦荞茶、造粒苦荞茶。
无论从包装还是市场,苦荞茶市场已做的相当完备。
他们辗转结识到中国最权威的苦荞专家、山西省农科院研究员林汝法。林汝法已经80高龄,仍然身体健硕头脑清晰。
丁浩常去跟着他学习,听讲座,想从中发掘些苦荞之外的价值。
林汝法曾给过他一张苦荞地理保护标志图,全是远离污染源,最适宜苦荞生长的高原。
苦荞地理保护标志图
山西大同左云县也在地理标志上,是最适合苦荞生长的地域之一——远离污染源,海拔米以上,气候适宜……此外,这里苦荞种植的历史颇久。
他不惜以三倍的价格获取第一个农民的信任,但其他人则嘲笑他,「真像日本鬼子进村」
李巧英
万丈星空若隐若现,穹庐似的天笼罩下来,左云县的小村庄愈发显得寂静。
三人挂着一脸疲倦,尝试着继续敲门,一位略胖的李巧英开了门。李巧英听明来意后,也没多说,便招呼着三人进屋歇息,边聊,边给三人准备起晚饭来。
自家的土豆粉,满满一锅,还有一盆盘子般大的油饼。三人风卷残云一般,将食物扫荡一空。
村子很小,那位阿姨天没黑时,便听说了他们的事情。三人被拒绝的真相,始发于多年前。
当苦荞还在当地兴起种植潮时,家家户户都种上好几亩地。
村民发现,苦荞耗养分,种过苦荞的地,第二年再也长不出苦荞,然而,前来收购的苦荞茶厂商,需要大量的苦荞原料,鲜晒的苦荞水分大,价格也高,由于规模小,产量少,于是苦荞商人们便总是第二年才来收购,苦荞的重量这时已经减少了过半。
但商人还是以同样的价格收购,不收购的,只能又等着下一年。如此往复,村民们大多没了种苦荞的热情。三年前,苦荞就在此绝迹,再也没有村民种植。
三年来,土豆给当地的人带来了不少收入,土豆易种植,周期短,而且卖出去的全是新鲜土豆。
丁浩有些犯难,三人开始重新审视苦荞种植这件事。他们合计了一下,种子是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的种子,发芽率高,在不加化肥的情况下,提高产量绝对没有问题。
倘若以每亩地的原价去让村民种植苦荞,村民们必然不肯,毕竟第二年土地再也不能种粮食。
三人合计,每亩地产苦荞一百公斤,按每亩三百公斤的钱给村民,这样村民不仅不会亏损,还有盈利。只给他们一个条件,土壤不能施化肥,必须人工除草,杜绝农药,按照传统农耕方式,全程不使用机械设备。
李阿姨同意了,还给拉来了另外几个村民,几人土地加起来,一共二十多亩。
村里的耕作方式早已更新换代,拖拉机替代了驴,几乎是家家户户必备。伙伴王桑、付建军正准备抡铁锹翻地时,李阿姨从村里牵来两头仅存的驴,一头是村里最穷买不起拖拉机的人家。
耕地
耕地播种那天,村民们全凑到田埂上,背着手看热闹。丁浩与王桑二人,给驴上套,坐在驴车上,一颠一颠架起驴车来。
村民乐不可支,笑得腰板都直不起来,「真像日本鬼子进村!」
试点大获成功,没人再说他「忽悠」,农民一窝蜂涌来,他的文化野心初露端倪
苦荞地
丁浩与合作的农户们似乎成了村里的笑点。李巧英家门口从此门庭若市,时不时都有人来打个趣,他们这样弄是为何嘛,小心被忽悠喽。
每次丁浩一行搬着相机来记录苦荞的生长状况时,李巧英家门口更热闹了,几乎全村都会跑来看稀奇。
丁浩习以为常,不时也跟坐在门口的村民聊聊,问问村民来年的意愿。
一来二去,李巧英家来看热闹的人渐渐少了,村民纷纷对李巧英究竟得了多少钱感兴趣起来。
苦荞花开的时候,村民远远看见丁浩的车开进村,便像商量好一样,丁浩和团队成员刚吃完饭,李巧英家门口便又坐满了人。
村民们被相机吸引了注意力,不约而同聚集着眼神里仅有的光,咔咔几下,全都被录入照片中。
转眼,苦荞花已谢完,黑色的苦荞粒愈发饱实起来。九月底,时隔三年,左云的苦荞又一次成熟了。李巧英一家迎来丰收的喜悦,忙不更迭地拿镰刀一把一把连杆割下。
开花结果
丁浩想用苦荞茎叶造纸,做草木染原料。再把连月以来,种植苦荞行走的经历些下来,他觉得苦荞应当被人们所了解,让苦荞在人们脑海中印象占据更多一点,从本质上关心苦荞的来源,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治疗最好北京中科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