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点半导语
原本公主与王子的联姻,被一个中国土豪横空“插了一脚”。九点半君想说这真的不是八点档连续剧的桥段,而是真实出现万豪国际,喜达屋和安邦保险集团之间的收购案。而仅仅在一天之前,安邦保险才同意以65亿美元接手黑石旗下地产投资信托企业StrategicHotelsResortsInc.集团。只是这种买买买的节奏真的对吗?
万豪国际原本打算与喜达屋“联姻”,打造全球最大酒店集团。谁曾想,如今安邦保险集团横空“插了一脚”。使得这场收购变得扑朔迷离。
喜达屋(StarwoodHotelsResortsWorldwideInc.)周一发布公开声明称,公司收到一家财团发来的无约束力收购要约,对方称愿以每股76美元现金收购公司所有股票。这一报价较喜达屋上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溢价7.9%。
喜达屋并未在上述声明中提及财团的具体身份。彭博社报道称,万豪同日表示,发出新收购提议的财团由中国安邦保险集团领衔。《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消息称,上述财团中还包括中国春华资本(PrimaveraCapital)和美国投资公司J.C.Flowers。
按照喜达屋目前1.7亿流通股计算,安邦主导的财团对喜达屋提出的交易总价将为亿美元,高于万豪此前提出的亿美元。
对此,财经人士
向小田表示:前几年安邦在海外买买买的时候我们还在笑土豪人傻钱多,这下全傻眼了。smartmoney不是白叫的,在境内通过保险产品筹集资金将负债人民币化,在境外购买优质股权和不动产将资产美元化,这种全球资产配置策略只有深深了解中国经济政治格局的财阀才能贯彻执行到底到位。这才是高端金融业,比土产互联网金融不知道高明哪里去了。可能困难重重
一旦安邦与喜达屋达成收购协议,就将刷新中国大陆买家收购美国房地产资产的最高单笔成交记录,也将是美国酒店业史上最高的成交记录。而原本在去年11月,万豪国际集团宣布,同意支付约亿美元收购喜达屋酒店及度假酒店国际集团,创建全球最大酒店连锁集团。当时签署的协议对喜达屋的估值为每股67.22美元,低于安邦提出的每股76美元。
但是,如果喜达屋决定与其他公司开展并购交易,或变更或取消公司股东投票赞成与万豪国际的收购协议,那么,喜达屋将向万豪国际现金形式支付金额约为4亿美元的终止费。
喜达屋在周一发布的声明中还称,将“仔细考虑公司与该财团的协商结果,以确定竞购过程符合公司及公司股东的最佳利益。”不过,该集团同时称仍支持万豪国际的收购提议。
不过,有市场人士表示,如果万豪国际可以小幅优化出价条款,那最终的胜出可能还会是万豪国际,
路透社援引相关专家也指出,安邦的收购建议可能面对美国外资审议委员会(CFIUS)的审批阻力。
安邦连续收购海外酒店
然而,安邦保险的“壕气”不仅仅体现在这一场收购中。就在前一天,安邦同意接手黑石旗下地产投资信托企业StrategicHotelsResortsInc.集团,交易价约为65亿美元,这将是中国大陆买家收购美国房地产资产的最高成交价格,也远超安邦年购买纽约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Astoriahotel)所花费的19.5亿美元。不过,收购价格尚未最终确定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安邦和万豪国际的关系,因为Strategic集团以连锁方式经营着17家酒店,其中就包括万豪国际,其他包括凯悦酒店、洲际酒店等。
安邦近年来对收购海外豪华酒店展现出勃勃雄心。黑石原本打算只出售Strategic酒店集团的部分资产,而安邦先发制人提出购买整个资产。
彭博社昨日称,豪华及奢华型房地产近些年一直是最抢手的资产,部分原因是他们所处的地段和建筑成本让他们难以被取代。在美国住宿业处于长达6年的复苏阶段后期之际,尽管酒店房价和入住率增长缓慢,但市场对久负盛名的酒店依然需求强劲。
喜达屋旗下拥有喜来登、威斯汀、瑞吉等酒店品牌,在全球拥有超过座房屋的产权。
截止年2月底,安邦保险集团的总资产规模达到亿元(约合亿美元)。
在投资者眼里,安邦这横插一脚可能对万豪还有喜达屋都是好事。周一,喜达屋股价盘前一度上涨8.4%,至每股76美元。万豪国际股价盘前一度上涨1.6%,至70美元。
当年的日本?
虽然,市场人士分析,该美国境外投资联合体的投标有利于当地就业,有利于喜达屋维持其美国总部和目前的就业水平。但是,这种买买买的行为让九点半君想到了当年的日本。
以他们内部智囊团能获得的信息和宏观判断力当然很清楚后面将要面临什么,我们这些普通人想得到也玩不了。但是九点半君只能说,如果是不遵守经济规律的买买买,失败将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二战之后的日本经济稳定发展。与此同时,欧美发达国家却由于政府长期过分干预经济、低效率的国有福利体系、石油危机多种原因而陷入了经济停滞。世界范围内,日本经济可谓一枝独秀。日本制造的工业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所向无敌。
一国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其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必然提高其货币的购买力。而且,美国等国也非常愿意看到日元的升值,这样将会减弱日本出口工业品的竞争力。于是,年,美日英德法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规定美元实现贬值。这样也就是提升了日元的币值。“广场协议”签订以后的几年,日元币值差不多上升了三倍。
日元升值以后,日本的工业出口能力确实受到了相当的影响,但日本人也因此变得空前富裕了。他们手里的日元可以换来更多的美元了。这种局势的结果就是,美国的资产在日本人看来一下子便宜多了。过去那些在日本人看来根本买不起的东西,现在似乎唾手可得。
于是,手里拿着大把美元的日本人开始在美国大肆购买。普通消费者在夏威夷之类的地方买一些商品,美国人倒还高兴,但令美国人感到不安的是日本人对美国企业资产的大量收购。这些挥舞着支票本的日本人好像对价格根本不屑一顾。他们似乎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美国正在变成日本的第四十一个县”。
在这个看起来有些疯狂的过程中,出现出现了不少让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的事情。一栋美国大楼打算卖给日本人。美国人报价4亿多,双方谈妥,就等日本人付钱交割了。日本人忽然拿来了新的合同书,上面写的价格是6.1亿。美国人莫名其妙。日方人员解释说,他们的老板头一天在吉尼斯世界纪录里看到,历史上单个大楼出售的最高价是6亿美元。他们想要打破这个纪录。
不过,没过多长时间,日本人就感到了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逐渐失去了大量收购美国资产的势头。以前收购的那些资产许多变成了经济包袱,不但不能带来收入,还要想办法摆脱。
计算机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更降低了日本收购的那些传统产业的盈利能力。最终,人们不得不承认,当初那些被认为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美国资产出售者其实是对的。他们不但在出售资产时没有吃亏,把那些资产日后可能的盈利都提前变现了,而且,出售这些过时的企业资产得到的大量资金,为新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始终只考虑经济指标的美国商人不但赢得了经济效益,并没有因此失去美国,而且还在未来的发展中再次抢得先机。
可是那些日本购买者呢?日本人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当初的许多购买行为没有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日元升值带来的财富膨胀让他们头脑发热,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可以不受经济规律的制约。日本人往往是出于非经济的目的而购买那些资产的,所以他们才特别热衷于那些在美国有巨大影响的资产,比如洛克菲勒中心。至于这些资产能不能在日后带来足够的收益,他们并没有进行足够认真的考虑。而以后的局势发展也让他们为自己忽视经济规律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也许有人会感慨,不管怎样,总是美国人胜出。老牌资本主义,果然厉害。还有人因此深信存在某种阴谋。美国人设计了圈套,并成功地诱使日本人上当。这些看法都不得要领。美国的成功,实际上来自于制度的优势。通过出口工业品挣到了大笔美元的日本,当他们想要购买外国资产时,为什么大多选择美国呢?正是因为美国有可靠的产权保护,有优良的经营环境,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因为有这些制度优势,于是,美国人为购买日本货而支付的美元,通过日本人购买美国资产又回到了美国人手中。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有舆论批评,但因为美国社会对私有产权和市场自由交易的充分保护,美国商人可以坚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他们不必屈从政府或者公众的意见。也就是说,企业家的眼光和头脑始终有机会发挥作用。而美国也因此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最大限度地发现成功之路。
本文由九点半财经综合报道,部分素材来自华尔街见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