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前5个月保费数据的披露,寿险公司规模保费的数据也随之出炉。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显示,1-5月,有数据可对比的74家险企中,有39家规模保费出现同比下滑,其中有17家规模保费下滑但原保费出现增长。
昨日,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新增交费亿元,同比下降了60%(详见本报《前5个月万能险保费下滑近六成安邦人寿降98.51%》报道)。“这一数字的下降,恰恰体现出保险业的转型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行业的业务结构更加合理了,产品创新也更加回归保险的本源,对于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35家险企规模保费上升
从行业保费增速来看,陈文辉表示,今年1-5月,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超过2万亿元,同比增长25.88%;其中财产险原保费收入亿元,同比增长11.65%;人身险原保费收入亿元,同比增长29.89%。
分项指标来看,前5个月规模保费排名前十的寿险公司分别为国寿股份、平安寿、安邦人寿、太保寿、华夏人寿、人保寿险、泰康、富德生命人寿、太平人寿、新华,规模保费分别为.04万元、.17万元、.19万元、.2万元、.28万元、.48万元、.71万元、.56万元、.88万元、.27万元。
从规模保费增速来看,排名前十的寿险公司分别为平安健康、陆家嘴国泰、太保安联健康、君龙人寿、交银康联、德华安顾、恒安标准、信诚、华泰人寿、中宏人寿,增速分别为.77%、.48%、.39%、92.01%、68.81%、61.52%、56.60%、51.32%、46.87%、44.95%。
与规模保费增速不同的是,前5个月原保费同比下滑的险企明显少于规模保费同比下滑的险企。从原保费增速来看,有22家寿险公司出现同比下滑,而规模保费下滑的险企达39家,也就是有17家险企的规模保费下滑,但原保费出现增长,这也反映出行业在加速转型保障型产品。
具体来看,原保费排名前十的寿险公司分别为国寿股份、平安寿、安邦人寿、太保寿、人保寿险、太平人寿、泰康、富德生命人寿、新华、华夏人寿,原保费分别为.72万元、.39万元、.2万元、.95万元、.59万元、.73万元、.41万元、.13万元、.89万元、.54万元。
原保费增速前十的寿险公司分别为:中融人寿、安邦养老、华夏人寿、君康人寿、恒大人寿、中华人寿、复星保德信、安邦人寿、东吴人寿、昆仑健康,增速分别为.10%、.51%、.16%、.88%、.68%、.74%、.10%、.11%、.40%、.47%。
规模保费同比下滑但原保费增长的险企包括安邦养老、中华人寿、弘康人寿、前海人寿、光大永明、信泰、复星保德信、君康人寿、北大方正人寿、东吴人寿、幸福人寿、华夏人寿、珠江人寿、合众人寿等险企,其中有11家原保费增速超过%。
四险企份额提升6个百分点
在一大批寿险公司规模保费下滑同时,大型险企开始夺回市场份额。《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显示,今年前5个月,四大上市险企部分(国寿股份、平安寿、太保寿、新华)规模保费占人身险行业规模保费的38.99%,而去年同期为32.26%。四大上市险企今年前5个月夺回6.73个百分点。
但引人注意的是,虽然这四家险企规模保费市场份额出现上升,但原保费市场份额却出现下滑。数据显示,前5个月,四大上市险企寿险部分市场份额为40.29%,而去年同期42.59%,同比下滑2个多百分点。
由此可见,在行业转型保障型产品的同时,寿险市场规模保费集中度提升;但随着各中小险企保费策略的变化,各险企对保障型产品的竞争的日趋激烈,原保费集中度出现下降。
平安证券近期发布的研报表示,年5月,行业保费整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主要是受到年收益率下滑、万能险规模大幅收缩的影响。年,保险行业资产配置面临着较大挑战,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回暖,收益率有望提升;且随着监管倡导行业回归保障本源,行业保费结构持续改善,保障型产品占比不断提升。“我们仍看好我国保险行业的长期发展,同时大型上市险企在此轮监管导向中受益,维持行业“强于大市”的评级。”
(来源:证券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