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保险行业,其实纯属巧合。
5年前家庭发生变故,我急需一份稳定、轻松、早九晚五按时下班的工作,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照顾家人。就这样,我来到安邦保险集团当一名保险内勤。工作内容办文、办会,都是我在之前公务员工作中已经很熟悉的内容,驾轻就熟过得很自在。
本来,这样安安稳稳的日子,能一直持续下去也挺不错的。
可是,谁曾想到,集团老板被抓走,一个金融帝国就此落幕。而我们这些人也都开始各自另寻生路。
01中年焦虑,稳定的工作?保监工作小组入驻到大厦6楼。感觉各种清算都开始了,工作流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天都各种流言纷飞。我很讨厌这种不确定性。我喜欢稳定的生活。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跟我说,一定要好好读书,以后当个老师。在父亲眼中,当老师受人尊重、收入稳定,是女孩子最理想的工作选择。受父亲的影响,我也很喜欢稳定。大学毕业考上广州市公务员,本来也是很好的工作,架不住我年轻头脑发热,为一段最后狗血收场的感情,辞职北上。一直都被生活推着走,这种身不由己的感觉,很不爽!当内勤这几年平静的生活只是一个假像,很快这种假像就要被打破了。年年中,最先离开的是一个平时很要好的同事S。他留学回来后就一直在保险行业,从人保到安邦在行业已经呆了8年有余。他跟我说,他要去明亚保险经纪做经纪人。我心里一惊:挺漂亮的工作履历,有什么想不通要去卖保险?保险哪有那么好卖?S告诉我,他已经做过详细的调研,他觉得保险经纪行业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一直在保司做内勤,能力和收入都没办法有质的突破,保险经纪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明亚那时候在业内已经有点名气。年在公司内部的业务会上,老板就说过,明亚外勤人均薪酬30多万。这个数据很具有吸引力。要知道,到年业内大佬平安人寿的业务员人均收入也才元一个月。明亚的销售为什么能做到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一定是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一些我们传统保险主体公司没有注意到的动向,而明亚抓住了。保险行业二八原则,年均30万的数据,意味着明亚有一批头部销售的收入会破百万。我很信任S的能力和为人。不过,S性格内向、实诚,怎么也和我刻板印象中“能说会道”的保险销售对不上号。我认可保险,我自己也喜欢买保险,但是对于他去明亚卖保险这件事情,我并不看好。翻过年到年公司陆陆续续又走了很多人。安邦的招聘要求在行业内是挺高的,在我印象中,我的同事们大多数都是高学历、漂亮工作履历的精英人士。让我惊讶的是,同事们找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和我同样工作性质的同事找工作看机会的时间有半年之久,也有玩得要好的同事去平安当代理人。我们公司人均年龄并不小,基本所有同事的年龄都是30往上。大家面试回来都会私底下沟通,很多同事都反馈面试的挺好,但是都后来没下文,找内部的同事打听基本都是因为35岁的红线卡住了。我一直在观察、思考。我下定决心不想再在去某个企业工作了,谁能保证下一份工作不会有变故?我已经33岁了,我想找到一个能越老越吃香,持续性好的工作。02初识明亚第一次真正接触明亚,是因为我成为了明亚的客户。人在焦虑的时候,就会想的更长远。我找到S,想配置一份商业养老险。我可不想以后失业导致我退休金少。很快我们就敲定每年缴费10万的养老金,能保障我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我跟S聊起同事们的动向,说我也在看工作机会。为什么好几个同事都从产险转到个险了?我也想了解一下你的工作。出乎我意料之外,到明亚一年半,性格内向的S,竟然卖出去了保险,过得还不错。S邀请我听了两次明亚的课程。一次是团队内部的分享,一个女孩子分享她如何做互联网展业的,听她讲话,感觉她的性格很沉稳,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偏冷淡的人,她不喜欢跟人推销,于是,选择在网络上发保险的文章,然后就有人付费来咨询。没有鸡血,只有平铺直述的描述。我听完久久不能平静,这打破了我对保险销售的认知。这几年以来,看着同事们保卫星、保轮船、保光伏、保农作物,我感觉产险的销售是高大上的工作。而对寿险的销售,我还停留在原始的求着亲戚朋友买的印象。没想到寿险的销售,也可以有尊严的靠专业生存。虽然早在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是最早一批买互联网保险的人。在互联网上自行研究配置了自己、孩子、爸妈的保险,还介绍了很多朋友也一起买互联网产品。但是,我没有把这件事和保险销售想到一起。另外一次是公司早会。明亚请了一个三甲的主任医生,2个小时的时间都在讲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坐在底下听课的人,都在很认真的做笔记。整个课程一直到结束,都没有一个环节讲到如何推销产品。这种氛围莫名让我很感动。就是他了。我想,保险经纪是我要找的那种能靠专业吃饭的工作。听完早会后,我回去开始思考。我自己通过网络买保险。因为我在保险公司,身边的朋友多少觉得我应该懂点,咨询我买保险的人也不少。这证明保险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保险的市场应该很大。我做了最坏的打算,可以接受第一年不赚钱,第二年赚很少的钱,但是我希望能随着时间的增加,越做越好、越走越顺。S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期间我也咨询了加入平安的同事,发现她状态也很好。我想,保险业务可能没有那么可怕。朋友邀请我去平安,但是平安的产品和代理人的模式并不是我想要的。平安的重疾险、理财险我自己不会买,我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我没办法推荐给我的朋友。货比三家是买家的朴素愿望,我自认为不是天生的销售,不会搞关系推销产品。而保险经纪的产品线丰富,价格便宜很多,会更有利于客户,这也让我的销售会变得容易很多。确定了保险经纪模式的优势后,我开始研究市场上的保险经纪公司。对大童、永达理、明亚等头部经纪公司了解后,我感觉明亚的文化氛围更吸引我。佛系、专业、高学历群体、业界学习委员、保险界的清流,一系列的的文化标签让我感觉轻松,我想这种大氛围下我应该呆的会舒服点。年底,我离开安邦,加入明亚,成为一名保险经纪人。03典型的明亚人成长路线参加新人班,拿到保险经纪从业资格证,我可以开始销售保险了。但是,3个月我没有卖出去一单产品。因为我完全没有找客户说保险的事情。我一头扎进来开始学习保险知识,发现保险知识太多了!重疾险分组、不分组;隐性条款、这个坑那个坑;年金险的IRR、还有核保、理赔一堆医学知识。我想全研究明白了,才好跟朋友们说。第一个季度没有卖出去保险,我自己配置了一份华夏万能险。一是经过研究觉得这个产品很好。当时的结算利率有6%,今年的10月份这份保险的结算利率还是4.9%。事实证明,对新人来说,第一个季度的学习成果还是很不错的,识别出了一个好产品。另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我要保号。如果一单都销售不出去,我就要被开除了。(现在自己买保险保号这种方式已经被禁止了)现在,每一个新人进来,老同志们培训都会做警示:明亚的传统就是太爱学习,新人们进来学得很嗨,各种产品对比研究,忘记自己是个销售,到掉号被开除了才反应过来,我来干嘛了?我到底是来学习还是来卖保险的?当时,我对重疾险的研究非常热爱。记得年那会,我经常是废寝忘食学习到凌晨一两点,打印各家的重疾险的产品合同,厚厚的一叠,对比着不同产品的条款研究,仔细找条款的差别、疾病定义的宽松度。每学习到一点都有进步的欢喜,这种沉浸式学习让人很快乐。前半年基本不开张,但是打下的牢固基础半年后开始显现出成果。我依然没有推销、拉着亲戚朋友卖保险。从一开始,我就否定了传统展业的这一条路。我坚信,专业能带来价值。我参加了团队的自媒体魔鬼训练营,不停的学习与输出。通过在朋友圈、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