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获赔率和理赔时效来看,大小公司也没什么明显差别。
单从理赔件数和金额看,大品牌保险公司都较为靠前,例如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人寿、太平人寿等,这个也不难理解,这些公司在中国市场时间最久,市场份额占比也相对较高,保险每20年为一个理赔高峰,而那些头部公司恰恰正处在理赔高峰期。
所以,保险理赔真的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大公司理赔容易,小公司理赔就难,保险赔不赔,和公司大不大、品牌响不响没有关系。
中国的保险公司想破产很难因为有国家兜底大家关心保险公司的大小其核心,无非是担心保险公司安不安全、能否赔得起、会不会破产。为了保证保险公司能稳定运行,国家监管部门专门设置了十个安全机制,并且白纸黑字写进了《保险法》里。此外我国的保险采用的是世界领先的“偿二代”监管体系,比很多国家的都要严格,可以说在中国保险公司购买和持有的保单是世界上所有国家中最安全的。机制一:设立条件严苛保险公司的设立条件非常严苛,其中,股东必须要具备四点要求:持续盈利能力、声誉良好、近3年无重大违规记录、净资产不得低于2亿元。机制二:注册资本雄厚保险公司的注册资本不能低于2亿元,而且必须是实缴货币。实际上很多保险公司的注册资本远不止2亿,小一点的保险公司注册资本都有十几、二十亿,由“宇宙第一行”投资的“不知名小公司”工银安盛人寿保险公司,注册资本亿。机制三:经营监管严格监管会时刻帮我们紧盯保险公司的日常经营,通过让保险公司按时报送财务报告、精算报告等资料,了解保险公司的运作情况。万一保险公司破产了呢?《保险法》第92条规定,如果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是破产了,必须把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和准备金转让给其他保险公司,假如没有公司愿意接手,监管会强行指定一家保险公司接受转让。换句话说,原来我们的保单显示保险金是多少,换了家公司照样赔。机制四:保证金制度保险法第97条规定,保险公司一旦成立后,必须从注册资本中提取20%的资金作为保证金,只有清算时才能用。机制五:责任准备金制度保险公司每收取一笔保费,就会从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作为准备金,这部分钱是用来履行以后可能会发生的责任,也是保险公司的后盾。所以我们也不用担心保险公司赔不起,人家早就为将来赔多少做好了准备。机制六:公积金制度保险公司除了要提取保证金、责任准备金,还要依法提取公积金,用于以后的发展。提取比例多少呢?每年税后利润的10%。只有当公积金累积余额超过注册资本的50%时,才可以不用再提取。机制七: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保险公司必须按时、足额的缴纳保险保障基金,直到保险保障基金帐户里的余额达到公司总资产的1%或6%。这笔钱专门由一家叫“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的国有公司打理,一旦保险公司的经营存在重大风险,有可能威胁到金融的稳定,或者是破产后,清算财产不足以承担保险利益,保险保障基金就会施以援手。在中国历史上,保险保障基金曾3次出手帮助濒临倒闭的保险公司。一个是新华人寿。年,新华人寿的董事长关国亮擅自挪用保险公司资金亿,其中有20多亿没有归还,导致公司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东窗事发后,监管便动用保险保障基金,购买了新华人寿38.%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经过2年的整顿,新华人寿业务逐渐好转,保险保障基金便功成身退,把股权转让给中央汇金公司,由于转让时股价上涨,所以还从中获利了12.5亿元。还有中华保险。也是年,中华保险因为经历高速扩张,严重资不抵债。年保险保障基金便托管其75.13%的股份,后来调整为57.4%。年,保障基金又对其注资60亿元,持股比例上升至91.5%。年,保险保障基金将60亿股权挂牌出售,后来由辽宁成大、中国中车、富邦人寿接手,这才结束救助。另一个是安邦保险。年,银保监会发现安邦保险偿付能力不足,进而股东在筹建和增资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的事件浮出水面,银保监会便成立接管工作组,介入安邦保险的经营,同时,保险保障基金还为其输血亿,后来也是通过转让股权功成身退。可以看到,有了保险保障基金这道屏障,保险公司就是想倒闭都困难。截止年12月31日,中国保险保障基金的余额是.44亿元。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还从没有一家保险公司破产,保险公司倒闭的可能性,有,但是概率极低,换句话说,保监会管的这么严,想黄也是一件挺难的事。像这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国家比我们想的更周全,比我们更注重其安全保障。目前,在我国保险市场上的保险公司和产品,无论大小,都是很安全的,大家完全可以放心购买。机制八: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是衡量保险赔不赔得起的指标,银保监会要求,每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不能低于%,而且每季度都需要公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