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复星、海航、安邦···数家身家万亿的大型集团如今处境微妙,他们的海外并购之路或将暂告一段落。
风吹草动
中企在海外疯狂“买买买”的黄金时代遭遇了寒潮。
近日,据知情人士透露,海航集团由于资金汇出中国遭遇困境,至少有两起海外并购交易遇阻。一起是以大约2亿英镑收购英国外币兑换运营商ICE,另一起是对瑞典一家酒店集团较大股权发出的强制性收购要约。
安邦集团则被曝出正在保监会要求下出售海外价值多亿美元的收购资产,尽管该消息被保监会及安邦共同否认,但近年一手操盘安邦海外并购的董事长吴小晖却“因个人原因暂不能履职”,一时引发众多遐想。
而刚刚从出售万达城、万达酒店的大新闻中抽身不久的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则罕见的表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决定把主要投资放在国内”,这与两年前王健林多次声明大力度投资美国的决定截然不同。
复星集团的董事长郭广昌也不甘人后,在7月29日巴黎回上海的飞机上急切表态,“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最近对海外投资、中国金融乱相的梳理和规范,非常必要和及时。”
风向变了,这些“大船”正在拼尽全力调头行驶。
自年9月底,一场针对海外并购的监管悄然而至。限制金额超过10亿美元且不属于主营业务领域的海外收购活动,禁止超过亿美元的海外投资,限制国企在海外10亿美元以上的地产投资。
今年6月,监管力度再度加大,多个相关部门表示要遏制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五大领域的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
万达、复星、海航、安邦成为了监管的重点对象,相关监管部门要求各大银行加强对这几家企业的贷款情况评估调查,而这几家中企近年收购最多的就是这五大领域。
监管缩紧的直接结果是,商务部数据显示,年上半年对外直接投资亿元,同比下降42.9%,房地产、文化娱乐、体育等产业的海外投资同比下降了82%,只占到同期对外投资额的3%。
一个想买,一个不让买,分歧究竟从何而生?
有利可图
对于企业来说,追求“大快好省”的初衷无可厚非。
在海外并购上,并购规模巨大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据普华永道统计,年中企发起的海外并购交易达到起,金额达亿美元,平均每起交易金额超过2亿美元。
而在年规模最大的前六个海外并购项目中,收购额最低的也超过6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四起并购都与旅游行业相关。
其中,海航系公司渤海金控以亿美元收购CIT飞机租赁业务%股权,海航集团更以65亿美元收购希尔顿酒店集团25%股权。
除海航外,中投公司以67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铁路港口运营商Asciano股权。安邦保险则斥资65亿美元收购了Strategic酒店及度假村公司。
不难发现,中企对于国外酒店类资产的兴趣十分浓厚。旅界君此前也曾分析过这一现象。(参考:海外酒店成香饽饽中企为何“沉迷海淘”?)
总结起来,其实酒店类资产符合中企对于“快”的要求。因为酒店类不动产资产对运营管理的要求较低,主要依赖市场需求及资产的升值,可以快而简单的融入到中企原本的体系之中。
同时,海外酒店品牌由于发展期更长、市场培育度高,在品牌质量上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拥有稳定的盈利能力以及较高的品牌附加值,这是国内的许多酒店品牌不具备的优势。
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购买海外资产的价格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算贵。根据第三方数据统计,中企国外并购的平均溢价率大概在25%左右,而如果国内市场上收购类似规模的企业,溢价率可能会翻倍。
这与国内资本市场的高估值有关。依旧以酒店产业为例,洲际酒店、温德姆酒店、希尔顿酒店的市盈率都不超过20,而国内的锦江股份市盈率高达35,首旅酒店市盈率达,较国际酒店来说估值更高。
显然,中企大量海外收购资产终究逃不开一个“利”字。
不合初衷
然而,企业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并不能等同。
实际上,这一轮疯狂的海外资产收购严格来说是以年金融危机为引,由国企掀起的浪潮。
年,由国内“三桶油”发起的总价高达.68亿美元的海外石油资产并购引起了世界的兰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能治好吗